氧化聚乙烯
氧化聚乙烯

中文名:氧化聚乙烯
英文名:OXIDIZED POLYETHYLENE
别名:无
安全性:
3
简介:
暂无简介
功效:黏度控制
成分详细分析
化妆品成分专业报告:氧化聚乙烯 (Oxidized Polyethylene)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
INCI名称: Oxidized Polyethylene (氧化聚乙烯)
CAS号: 68441-17-8
来源与生产
通过聚乙烯(PE)的受控氧化反应合成制备:
- 原料来源:石油衍生的乙烯单体聚合产物
- 生产过程:在高温和催化剂作用下,将空气/氧气通入熔融聚乙烯,引入羧基、酮基和羟基等含氧官能团
- 关键控制参数:氧化程度(通常羧基含量0.5-5%)、分子量分布(MW 2,000-10,000 Da)
(依据:聚合物化学改性标准工艺;参考:Cosmetic Ingredient Review, 2018)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宣称功效 | 作用机制 | 科学证据强度 | 关键发现简述 | 起效浓度范围 |
---|---|---|---|---|
粘度调节/增稠 | 分子链缠绕形成物理网络结构,增加体系内摩擦阻力 | ⭐⭐⭐⭐☆ (充分证实) |
可提升乳液/膏体屈服值,改善高温稳定性 | 0.1-5% |
肤感改良 | 在皮肤表面形成微孔膜层,调控水分蒸发速率 | ⭐⭐⭐☆☆ (离体皮肤模型验证) |
降低粘腻感,提升粉体铺展性(与二氧化硅协同) | 0.5-3% |
"屏障修复" | 物理性填充角质层间隙 | ⭐☆☆☆☆ (理论推测) |
体外实验显示可减少TEWL 8-12%,缺乏活体验证 | N/A |
"抗氧化" | 含氧基团捕获自由基 | ⭐☆☆☆☆ (厂商宣称) |
注:无细胞水平抗氧化数据支持,功效弱于传统抗氧化剂 | N/A |
(证据评级依据: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21年聚合物功效评估指南)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化合物类别 | 代表物质 | 基本性质 |
---|---|---|
主链结构 | 聚乙烯骨架 -(CH₂-CH₂)n- |
分子量2k-7k Da 结晶度10-30% |
含氧官能团 | 羧酸(-COOH) 酮基(-C=O) 羟基(-OH) |
羧基含量:0.8-3.5mol% 酸值:15-40 mg KOH/g |
物理特性 | 白色蜡状颗粒 软化点:100-115°C |
密度:0.93-0.98 g/cm³ 不溶于水,溶于烃类溶剂 |
关键化学参数
- 酸值 (Acid Value):决定乳化能力,范围15-40 mg KOH/g
- 熔体粘度 (190°C):500-5000 mPa·s,影响高温加工性能
- 氧化度:羧基含量>1.5%时显著改善颜料分散性
(数据来源:聚合物材料分析手册;参考:ASTM D1386酸值测定标准)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主要应用类型
- 彩妆产品:睫毛膏(增强抗结块性,浓度2-4%)
- 防晒制剂:SPF增效剂(提升二氧化钛分散度)
- 护肤膏霜:O/W乳液稳定剂(替代部分硬脂酸)
- 护发产品:发蜡定型组分(与微晶蜡协同)
协同增效组合
- 二氧化硅:改善粉体流动性(减少膏体"起条")
- 环五硅氧烷:促进铺展,降低粘感(接触角降低15-20°)
- 合成蜡:提升熔点稳定性(如费托蜡)
- 极性油脂:增强溶解性(如辛酸/癸酸甘油三酯)
(依据:化妆品配方兼容性数据库;参考: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19)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安全评估结论
- CIR评级:安全(浓度≤5%)(CIR Final Report, 2018)
- 致敏性:极低(豚鼠最大化试验阴性)
- 眼刺激性:兔眼试验显示轻微刺激(浓度>3%时)
使用限制与注意事项
- 适用pH范围:4.0-9.0(强酸/碱环境易析出)
- 温度敏感性:避免>80°C长时间加热(氧化降解)
- 禁忌组分:强氧化剂(如过氧苯甲酰)
- 肤质限制:痘肌慎用(高浓度可能致粉刺)
注:无人体系统毒性报告,但缺乏长期生物累积研究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产品定位分析
- 经济型定位:成本$2.5-4/kg,低于天然蜡类
- 宣称策略:多强调"哑光肤感""不粘腻"等物理特性
- 绿色争议:76%消费者误认为"聚乙烯=微塑料"(来源:2023消费者成分认知调研)
法规动态
- 欧盟监管:符合EC No 1223/2009,但需标注"合成聚合物"
- 微塑料争议:氧化改性后生物降解性提升(OECD 301B标准下28天降解率>20%)
- 中国备案:列入《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》
7. 总结与展望
技术优势总结
- 物性调节:高效增稠/悬浮能力,优于传统石蜡
- 配伍性:与无机防晒剂兼容性突出
- 稳定性:耐离子性强于丙烯酸类增稠剂
未来发展挑战
- 可持续性压力:需开发生物基替代原料(如氧化聚乳酸)
- 功能局限:缺乏生物活性,难满足"功效护肤"需求
- 检测技术:需建立微塑料溯源方法(Py-GC/MS鉴别)
(行业趋势参考:Cosmetics & Toiletries 2024年聚合物成分展望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