狗牙蔷薇花提取物

狗牙蔷薇(ROSA CANINA)花提取物

狗牙蔷薇花提取物
中文名:狗牙蔷薇花提取物
英文名:ROSA CANINA FLOWER EXTRACT
别名:
安全性: 暂无数据
简介: 暂无简介
功效:暂无功效信息

成分详细分析

狗牙蔷薇(ROSA CANINA)花提取物专业成分分析报告
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
INCI名称与植物来源

INCI名称: Rosa Canina Flower Extract

植物学来源: 蔷薇科(Rosaceae)蔷薇属(Rosa)的狗牙蔷薇Rosa canina L.),主要分布于欧洲、北非及西亚地区。(依据:ITIS植物分类数据库)

提取工艺与形态特征

  • 常见提取方法: 水或乙醇/水混合溶剂提取,部分采用超临界CO2萃取
  • 典型形态: 澄清至微浑浊液体,淡黄色至琥珀色,特征性玫瑰香气
  • 活性物保留: 低温提取工艺更利于保留热不稳定成分 (参考: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, 2015)
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
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 起效浓度范围
抗氧化保护 通过多酚类物质(如没食子酸、槲皮素)清除ROS,激活Nrf2/ARE通路 ★★★☆ (体外/离体皮肤模型证实) 1%提取物可降低UVB诱导的MDA水平达62% (参考:Food Chemistry, 2017) 0.5-2%
抗炎舒缓 抑制COX-2和IL-6表达,调节NF-κB信号通路 ★★★ (体外研究+斑贴试验) 在TNF-α刺激的角质形成细胞中降低IL-8分泌40% (参考:Phytotherapy Research, 2018) 1-3%
皮肤屏障修复 可能通过脂肪酸成分促进神经酰胺合成 ★★ (初步体外证据) 3周使用含2%提取物的乳膏改善TEWL值15% (厂商数据,需验证) 待确认
美白淡斑 宣称抑制酪氨酸酶活性 ★ (仅体外酶抑制实验) 30%酶活抑制需5mg/mL浓度 (远高于化妆品常用量) 证据不足
详细抗氧化机制研究:

2019年细胞实验显示,狗牙蔷薇花提取物中总多酚含量与ORAC值呈正相关(r=0.87)。其乙醇提取物在50μg/mL浓度下:

  • 降低H2O2诱导的HaCaT细胞凋亡率至对照组的32%
  • 使SOD和CAT酶活性分别提升1.8倍和2.3倍
  • 通过HPLC-MS鉴定出槲皮素-3-O-葡萄糖苷为关键抗氧化成分 (依据:Oxidative Medicine and Cellular Longevity, 2019)
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
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皮肤相关性
酚酸类 没食子酸、原儿茶酸 水溶性,分子量188-170 Da 抗氧化主力,易穿透角质层
黄酮苷 槲皮素-3-O-葡萄糖苷、山奈酚衍生物 LogP 1.5-2.8,部分糖苷化 抗炎/抗UV核心成分
脂肪酸 亚油酸(18:2)、α-亚麻酸(18:3) 油溶性,占比5-15% 屏障修复潜在作用
挥发油 香茅醇、牻牛儿醇 含量<0.5% 调香为主,可能致敏
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
典型应用类型

  • 抗氧化精华: 常与维生素E、阿魏酸组成"鸡尾酒"配方
  • 舒缓霜: 联合红没药醇、泛醇增强抗炎效果
  • 防晒产品: 作为UVB防护的辅助活性物 (参考:Photodermatology Photoimmunology & Photomedicine, 2020)

已验证协同组合

  • 绿茶提取物: 多酚互补使ORAC值提升1.7倍
  • 神经酰胺NP: 脂肪酸组分促进其皮肤渗透率提高22%
  • 维生素C衍生物: 厂商宣称有增效,但缺乏公开发表数据
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
安全性评估

  • CIR评级: 安全 (1%以下用量) (依据:CIR 2016最终报告)
  • 潜在风险:
    • 花粉过敏者可能交叉反应 (发生率<0.3%)
    • 高浓度乙醇提取物可能刺激受损皮肤

适用性指导

  • 推荐肤质: 敏感肌/抗氧化需求/轻中度炎症
  • 慎用情况: 玫瑰花粉过敏史/急性皮炎发作期
  • 配伍禁忌: 与高浓度果酸(pH<3)配伍可能降低多酚稳定性
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
市场表现

  • 定位: 天然来源的"温和抗氧化"成分,常出现在clean beauty产品线
  • 价格区间: 提取物原料$80-120/kg (2023年市场数据)

认知调研

  • 消费者联想: 78%关联"天然温和",仅35%明确知晓其抗氧化功能 (来源:Mintel 2022报告)
  • 营销夸大: 62%产品夸大宣称"抗衰老核心成分",远超现有证据等级

7. 总结与展望

科学价值总结

  • 明确优势: 多酚驱动的抗氧化/抗炎作用有良好实验支持
  • 研究缺口: 缺乏标准化的活性物含量指标和长期人体试验

未来方向

  • 技术发展: 纳米载体包裹提高槲皮素生物利用度
  • 趋势预测: 与微生物组研究的结合(初步发现可调节皮肤菌群β多样性)(注:2021年预印本研究,需同行评审)

用户评论 (0)

暂无评论,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!

发表评论

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。

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