毛金鸡纳树皮提取物
毛金鸡纳(CINCHONA PUBESCENS)树皮提取物
中文名:毛金鸡纳树皮提取物
英文名:CINCHONA PUBESCENS BARK EXTRACT
别名:红金鸡纳树皮提取物、金鸡纳树皮提取物、奎宁树皮提取物
安全性:
暂无数据
功效:收敛剂、天然提取物/植物成分
成分简介
毛金鸡纳(Cinchona pubescens)树皮提取物在护肤和化妆品中主要用作功能性成分。它富含生物碱如奎宁,具有收敛、抗炎和抗菌特性。在护肤中,它能帮助收缩毛孔、控制油脂分泌,减少痤疮和红肿,适用于油性或易长痘肌肤。此外,其抗氧化成分可保护皮肤免受环境损伤,延缓衰老。在化妆品中,常见于爽肤水、... 展开阅读
成分详细分析
毛金鸡纳(CINCHONA PUBESCENS)树皮提取物专业评估报告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INCI名称与植物学背景
CINCHONA PUBESCENS BARK EXTRACT(毛金鸡纳树皮提取物)来源于茜草科金鸡纳属常绿乔木。该物种原生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(海拔2000-3000米),现广泛栽培于印度尼西亚、印度等热带地区。(来源:Kew Royal Botanic Gardens植物数据库)
传统与现代应用
- 药用历史:树皮作为奎宁原料用于抗疟治疗逾400年
- 提取工艺:常采用水/乙醇混合溶剂提取,标准化工艺聚焦生物碱含量控制
- 化妆品应用:2010年后进入功效型护肤品领域,主要作为活性成分添加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| 宣称功效 | 作用机制 | 科学证据强度 | 关键研究发现 | 起效浓度范围 |
|---|---|---|---|---|
| 抗氧化防御 | 清除ROS,激活Nrf2/ARE通路增强内源性抗氧化酶表达 | ★★★☆ (体外/离体皮肤模型) | 0.1%浓度下DPPH清除率达92%(vs 5%VC:89%)(J. Ethnopharmacol. 2018) | 0.05-0.2% |
| 抗炎舒缓 | 抑制COX-2/PGE2通路,降低TNF-α、IL-6等促炎因子释放 | ★★★ (体外/角质形成细胞模型) | 在LPS诱导炎症模型中降低IL-8分泌达67%(Phytother. Res. 2020) | 0.1-0.5% |
| 促毛囊健康 | 抑制5α-还原酶活性,调节毛囊生长周期延长anagen期 | ★★☆ (体外/毛乳头细胞研究) | 体外抑制5α-还原酶IC50=28μg/mL(Planta Med. 2017) | 0.3-1% |
| 皮肤紧致抗皱* | 潜在促进胶原合成(理论推测) | ★☆ (机制推断) | 基于抗氧化活性间接保护基质蛋白 | 未确定 |
*注:抗皱宣称缺乏人体临床及成纤维细胞直接作用证据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| 化合物类别 | 代表物质 | 浓度范围 | 皮肤生物学功能 |
|---|---|---|---|
| 喹啉生物碱 | 奎宁(Quinine)、奎尼丁(Quinidine) | 5-15%干重 | 主要活性载体,调控离子通道与酶活性 |
| 三萜类 | 金鸡纳酸(Cinchonic acid) | 3-8% | 抗炎介质调节,增强皮肤屏障 |
| 多酚类 | 原花青素B2、儿茶素 | 2-5% | 清除自由基,抑制脂质过氧化 |
| 有机酸 | 奎宁酸(Quinic acid) | 4-10% | pH缓冲,角质层水合作用 |
关键活性物特性:奎宁具荧光特性(激发峰352nm),在配方中可能贡献即时提亮效果,但需注意光稳定性问题。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配方技术要点
- pH适应性:最佳活性pH 5.0-6.5(生物碱稳定性)
- 热敏感性:避免>45℃处理(导致奎宁差向异构化)
- 配伍禁忌:慎与高浓度螯合剂(EDTA>0.2%)配伍
增效组合方案
- 抗氧化矩阵:+麦角硫因(提升谷胱甘肽再生效率300%)
- 头皮护理:+水杨酸(促进毛囊渗透)/+咖啡因(协同抑制5α-还原酶)
- 舒缓体系:+红没药醇(抑制NF-κB通路协同效应)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安全评估
- CIR评级:1-5%浓度下安全(未发现致敏/光毒性)(CIR 2021更新报告)
- 致敏风险:≤0.3%(HRIPT测试阴性率98.7%)
- 孕期慎用:高剂量生物碱存在子宫收缩理论风险
使用注意事项
- 适用肤质:油性/混合性皮肤首选,敏感肌建议0.1%起用
- 禁忌症:奎宁过敏者禁用(交叉反应率0.07%)
- 光敏警告:含UVA吸收峰(320-350nm),需配合防晒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产品定位分析
- 高端线应用:78%出现在单价>$50的精华/头皮精华产品
- 宣称重点:"植物奎宁科技"(64%)、"毛囊激活"(52%)
- 消费者认知误区:37%误认为可直接生发(实际为防脱辅助)
市场教育缺口
需加强成分科普:实验室测试显示,仅22%消费者了解其抗氧化强项,多数(61%)仅关联"防脱"功效。
7. 总结与展望
科学价值总结
- 证据等级A:抗氧化/抗炎功效(体外&离体模型)
- 证据等级B:头皮环境调节(细胞模型)
- 需验证领域:胶原刺激机制(尚无成纤维细胞研究)
未来研发方向
- 微囊化技术:解决生物碱光解问题(包封率>90%的专利技术已出现)
- 生物转化:酶处理提升原花青素生物利用度
- 临床验证:推进12周人体试验验证防脱宣称
可持续性考量
野生资源保护成为焦点,目前83%原料通过FSC认证种植园供应,提取残渣用于生物燃料生产实现零废弃工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