氢化聚二环戊二烯

氢化聚二环戊二烯

氢化聚二环戊二烯
中文名:氢化聚二环戊二烯
英文名:HYDROGENATED POLYDICYCLOPENTADIENE
别名:
安全性: 1
简介: 暂无简介
功效:暂无功效信息

成分详细分析

化妆品成分科学评估报告:氢化聚二环戊二烯 (Hydrogenated Polycyclopentadiene)
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
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

氢化聚二环戊二烯 (Hydrogenated Polycyclopentadiene, CAS号 68132-00-3)

来源与生产

  • 化学来源:通过二环戊二烯(DCPD)单体在催化剂作用下聚合,再经深度加氢饱和制得
  • 原料形态:常温下为无色至淡黄色半固态蜡状物
  • 主要生产商:埃克森美孚(ExxonMobil)商品名Escorez®系列,伊士曼(Eastman)商品名Regalite®系列
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
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
成膜剂 在皮肤表面形成连续、柔韧的疏水性薄膜,降低TEWL(经皮水分流失) ★★★☆ (体外/离体实验证实) 离体皮肤测试显示TEWL降低15-25%(浓度2-5%) (J. Appl. Polym. Sci. 2018) 1-8%
增稠/增黏剂 分子链缠结增加体系内聚力,提高油相粘度 ★★★★ (流变学证实) 可使矿物油粘度提升5-10倍(浓度10%) (Cosm. Toil. 2019) 3-15%
肤感改良剂 降低配方的粘腻感,提供丝绒哑光触感 ★★★☆ (感官评价证实) 消费者测试显示粘腻感评分降低30%(vs石蜡) (厂商内部数据) 2-10%
"抗氧化" 推测饱和结构减少氧化反应位点 ★☆☆☆ (理论推测) 注:无直接抗氧化活性证据,主要通过物理屏障间接保护 -
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
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
主链结构 氢化聚环戊二烯均聚物 分子量800-3000 Da,环烷烃含量>95%
官能团 饱和环烷烃 无活性官能团,化学惰性
分子构型 高度支化结构 玻璃化转变温度(Tg):-20至+10℃
杂质控制 残留单体/溶剂 DCPD残留<50ppm (CIR要求)
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
主要应用类型

  • 彩妆产品:口红(提高熔点防断裂),睫毛膏(防水膜),粉底(改善铺展性)
  • 防晒产品:增强SPF值耐久性(成膜减少迁移)
  • 护肤膏霜:O/W体系增稠稳定剂
  • 护发产品:发蜡/发膏定型成分

协同增效组合

  • + 硅弹性体:增强丝滑触感,降低粘性
  • + 微晶蜡:改善膏体硬度与热稳定性
  • + 二氧化钛:提高颜料分散稳定性
  • + 挥发性硅油:加速成膜降低粘腻
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
安全评估结论

  • CIR评级:安全(浓度≤15%)(CIR 2017)
  • 致痘性:低(comedogenic rating 1-2)
  • 刺激性:兔眼实验显示无刺激(浓度10%)

使用注意事项

  • 适用肤质:所有肤质,尤其适合需要封闭保湿的干性皮肤
  • 禁忌:痤疮活跃期慎用高浓度配方(>10%)
  • 稳定性:耐热性好(>100℃),但需避光防氧化
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
市场定位

  • 价格区间:中高端($15-25/kg)
  • 宣称重点:"轻盈持妆"、"丝绒哑光"、"防水防汗"
  • 应用趋势:2020-2023年口红配方使用量增长40% (Mintel GNPD)

消费者认知误区

  • 误认为天然成分(实际为合成聚合物)
  • 夸大其"抗老"功效(无细胞活性证据)
  • 与石蜡混淆(实际肤感更轻盈)

7. 总结与展望

技术优势总结

  • 卓越的成膜性与粘度调节功能
  • 优于传统石蜡的肤感体验
  • 高度化学稳定性与安全性

研究与发展方向

  • 分子量精准控制技术(提高批次一致性)
  • 生物基DCPD单体开发(可持续发展需求)
  • 纳米结构化研究(增强透皮输送潜力)

专家建议

作为高性能功能性成分,在配方中应客观定位其物理性功效,避免过度生物活性宣称。建议与活性成分复配时关注其疏水膜对透皮吸收的潜在影响,通过乳化技术优化体系兼容性。

用户评论 (0)

暂无评论,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!

发表评论

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。

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