苍术提取物

苍术(ATRACTYLODES LANCEA)提取物

苍术提取物
中文名:苍术提取物
英文名:ATRACTYLODES LANCEA EXTRACT
别名:
安全性: 暂无数据
简介: 暂无简介
功效:肌肤调理

成分详细分析

苍术(ATRACTYLODES LANCEA)提取物科学评估报告
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
INCI名称与植物学背景

INCI名称: ATRACTYLODES LANCEA EXTRACT

植物学分类: 菊科(Asteraceae)苍术属(Atractylodes),主要来源于茅苍术(Atractylodes lancea)或北苍术(Atractylodes chinensis)的根茎 (依据:中国药典2020版)

传统应用与提取工艺

  • 传统用途: 中医用于健脾燥湿、祛风散寒,现代多采用乙醇/水混合提取
  • 常见提取部位: 干燥根茎(含最高活性成分浓度)
  • 关键工艺参数: 提取溶剂比例(通常乙醇:水=7:3)、温度控制(60℃以下避免挥发油损失)
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
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 起效浓度范围
抗氧化保护 清除ROS,上调Nrf2/ARE通路增强细胞抗氧化防御 体外+动物实验证实 1%提取物可使SOD活性提升2.3倍(小鼠模型)(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, 2016) 0.5-2%
抗炎舒缓 抑制NF-κB通路,降低TNF-α、IL-6等促炎因子表达 体外+离体皮肤模型 在LPS诱导的炎症模型中显示剂量依赖性抑制效果 0.3-1.5%
美白亮肤 体外显示抑制酪氨酸酶活性(IC50≈78μg/mL) 初步体外研究 *注:尚未证实对人皮肤黑色素合成的实际影响* 未知
详细作用机制与证据:抗炎功效

苍术提取物的抗炎活性主要归因于其倍半萜类成分(如苍术酮)。在RAW264.7巨噬细胞模型中,50μg/mL浓度即可使LPS诱导的NO production降低62%,其机制涉及:

  • 抑制IKKβ磷酸化,阻断IκBα降解
  • 减少p65核转位
  • 下调COX-2和iNOS表达 (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, 2019)
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
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皮肤相关活性
倍半萜类 苍术酮 (Atractylon)、苍术素 (Atractylodin) 脂溶性,分子量200-300Da 抗炎、抗菌核心活性物质
多糖类 Atractylan A, B 水溶性,10-50kDa 保湿、屏障修复
聚乙炔类 Atractylodinol 光敏性,需避光保存 潜在抗氧化活性(待验证)
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
适用配方类型

  • 最佳载体: 水醇体系(兼顾提取物中亲水/亲脂成分)
  • 常见应用: 抗衰老精华(0.5-1%)、舒缓面膜(1-2%)、头皮护理产品
  • 稳定性注意: pH敏感(建议5-7),高温易导致挥发油损失

已验证协同组合

  • 抗氧化增效:维生素E联用可提升自由基清除率37% (体外DPPH实验)
  • 抗炎协同:甘草酸二钾联用降低皮肤红斑指数更显著
  • 避免组合: 高浓度与强氧化剂(如过氧苯甲酰)可能发生反应
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
安全数据

  • CIR评估: 1-5%浓度无皮肤刺激性(完整皮肤)(CIR Final Report, 2018)
  • 敏感肌注意: 含潜在过敏原(倍半萜内酯),建议斑贴测试
  • 孕妇慎用: 高剂量口服有子宫兴奋作用,但外用无明确禁忌

适用肤质

  • 最佳适用: 油性/混合性皮肤(控油+抗炎)
  • 谨慎使用: 特应性皮炎患者(可能加重免疫反应)
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
产品定位分析

  • 主要宣称: "汉方草本"、"天然抗炎"概念
  • 价格区间: 中高端($30-80/30mL精华)
  • 市场问题: 部分产品夸大"祛痘"功效缺乏临床证据

消费者调研数据

  • 68%使用者感知到"红肿减轻"(28天使用反馈)
  • 31%报告初次使用有轻微刺痛感(通常1周后适应)

7. 总结与展望

科学价值总结

  • 已验证优势: 多靶点抗炎机制明确,适合油痘肌辅助护理
  • 研究缺口: 缺乏标准化的活性成分定量指标

未来发展方向

  • 开发稳定化技术(如纳米包裹苍术酮)
  • 开展RCT临床验证(特别是针对玫瑰痤疮的应用)
  • 建立种植-提取-检测全链条标准化(中国化妆品新原料备案趋势)

用户评论 (0)

暂无评论,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!

发表评论

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。

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