聚(C6-14 烯烃)
聚(C6-14 烯烃)
中文名:聚(C6-14 烯烃)
英文名:POLY(C6-14 OLEFIN)
别名:聚α-烯烃、PAO
安全性:
暂无数据
功效:成膜剂
成分简介
聚(C6-14 烯烃)是一种合成聚合物,由碳链长度为6到14的烯烃单元组成。在护肤和化妆品中,它主要用作增稠剂、乳化剂和肤感改良剂。它能帮助稳定油水混合配方,防止成分分离,同时增加产品的粘度和质地,使其更易涂抹。此外,该成分能提供光滑、丝滑的触感,减少粘腻感,常用于乳液、面霜、防晒产品和彩妆中,以提... 展开阅读
成分详细分析
聚(C6-14 烯烃)专业成分分析报告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INCI名称与化学分类
聚(C6-14 烯烃)(INCI: Poly(C6-14 Olefin))属于合成碳氢化合物聚合物,是由C6至C14烯烃单体通过聚合反应形成的线性或支链结构高分子化合物。
来源与生产
- 原料来源:石油衍生物(乙烯、丙烯等)通过催化聚合工艺合成 (参考:ISO 22716化妆品原料标准)
- 纯度标准:通常要求游离单体残留量<0.1%,重金属含量符合化妆品级规范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| 宣称功效 | 作用机制 | 科学证据强度 | 关键发现简述 | 起效浓度范围 |
|---|---|---|---|---|
| 成膜封闭剂 | 在皮肤表面形成透气性薄膜,降低经皮水分流失(TEWL) | 强(多项体外及临床研究) | 可减少20-35%的水分流失,效果与分子量分布相关 (依据:2018年Journal of Cosmetic Dermatology研究) | 1-5% |
| 肤感调节剂 | 通过调节薄膜厚度影响涂抹顺滑度和残留感 | 中等(厂商测试数据为主) | 低分子量片段(C6-8)提供轻质感受,高分子量(C12-14)增强持久性 *注:具体表现依赖配方体系* | 0.5-3% |
| "修复皮肤屏障" | 间接可能通过减少TEWL帮助屏障恢复 | 弱(无直接证据) | *注:此宣称需配合真正修复性成分(如神经酰胺)* | - |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| 化合物类别 | 代表物质 | 基本性质 |
|---|---|---|
| 低分子量片段 | C6-8烯烃聚合物 | 低粘度(50-100cP),挥发性稍高 |
| 中分子量片段 | C9-11烯烃聚合物 | 中等粘度(100-500cP),稳定性最佳 |
| 高分子量片段 | C12-14烯烃聚合物 | 高粘度(500-1000cP),持久性强 |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主要应用类型
- 护唇产品: 利用成膜性防止干裂(常与蜂蜡复配)
- 防晒霜: 增强防水性能(协同二氧化钛/氧化锌)
- 彩妆底霜: 改善铺展性并控油
典型协同成分
- 硅油类: 与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搭配可优化肤感
- 酯类润肤剂: 如棕榈酸异丙酯可调节薄膜硬度
- 粉末成分: 帮助吸附高分子量片段的粘腻感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安全评估
- CIR评级: 安全(1A类)(参考:2016年CIR最终报告)
- 致痘风险: 低(comedogenicity评级0-1)
- 敏感肌注意: 高分子量片段可能阻碍汗液蒸发
适用场景
- 推荐: 干性皮肤冬季护理、需要防水性能的产品
- 慎用: 油性皮肤夏季使用高浓度配方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该成分在专业配方师领域被广泛认可为性价比高的成膜剂,但消费者端常被宣传为"隐形保护膜"等概念性术语。
*注意:部分品牌会刻意淡化其石油来源背景,强调"科技感"*
7. 总结与展望
聚(C6-14 烯烃)作为多功能合成聚合物,在化妆品中的作用主要基于其物理成膜特性。未来发展方向包括:
- 更精准的分子量控制技术
- 与生物降解材料的复合应用 *注:目前降解性仍待改进*
关键结论: 该成分适合作为辅助功能成分使用,但不应过度依赖其"修复"等夸大宣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