辛基十二醇乙基己酸酯

辛基十二醇乙基己酸酯

辛基十二醇乙基己酸酯
中文名:辛基十二醇乙基己酸酯
英文名:OCTYLDODECYL ETHYLHEXANOATE
别名:
安全性: 暂无数据
简介: 暂无简介
功效:柔润剂

成分详细分析

辛基十二醇乙基己酸酯 (Octyldodecyl Ethylhexanoate) 全面科学评估报告
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
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

INCI名称: Octyldodecyl Ethylhexanoate

化学名: 2-乙基己酸辛基十二烷基酯

CAS号: 126213-50-1

分子式: C₂₈H₅₆O₂

来源与生产

通过酯化反应合成:

  • 前体1: 2-乙基己酸 (2-Ethylhexanoic acid)
  • 前体2: 辛基十二醇 (Octyldodecanol)
  • 催化工艺: 酸催化酯化 (如对甲苯磺酸) 或酶催化法
(来源: 工业有机合成标准流程,化妆品原料技术手册)

物理性质

  • 状态: 透明至微黄色油状液体
  • 溶解性: 溶于醇类、酯类及烃类溶剂,不溶于水
  • 粘度: 低粘度 (约15-25 mPa·s @ 25°C)
  • 挥发性: 非挥发性溶剂
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
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
润肤剂 填充角质层间隙,减少水分流失,降低皮肤粗糙度 ★★★★☆
(充分证实)
体外皮肤模型显示TEWL降低18-25%
(Schmid & Korting, 1996)
3-20%
铺展剂 分子极性低,表面张力小(25-28 mN/m),增强配方延展性 ★★★★★
(充分证实)
流变学研究显示铺展系数比硅油高30%
(Lochhead, 2007)
1-15%
溶剂增效剂 增强脂溶性活性物(如维A醇)的溶解与透皮输送 ★★★☆☆
(实验证实)
离体皮肤研究显示维A醇渗透率提高2.3倍
(Minghetti et al., 2001)
5-15%
肤感调节剂
(哑光/丝滑)
快速铺展形成均匀薄膜,降低粘腻感 ★★★☆☆
(感官评估)
消费者盲测评分:粘腻感比矿物油低40%
(厂商数据)
2-10%
抗氧化增效 推测:增强脂溶性抗氧化剂在角质层的分布 ★☆☆☆☆
(理论推测)
无直接证据,基于溶剂载体理论 N/A

注:标红功效主要基于物理特性和感官数据,缺乏生物学机制证据
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
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
酯类润肤剂 辛基十二醇乙基己酸酯
(主成分≥98%)
• 分子量:424.75 g/mol
• 分支碳链结构
• 无手性中心
微量杂质 • 未反应醇/酸
• 二聚酯
• 含量<1% (化妆品级)
• 需监控酸值(<0.5mg KOH/g)
结构特征
  • 双分支结构: 辛基十二醇(24碳) + 乙基己酸(8碳)
  • 极性基团: 酯键(-COO-)提供弱极性
  • 空间位阻: 乙基/辛基支链降低分子间作用力
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
主要应用类型

  • 防晒产品: 溶解有机UV滤剂(如奥克立林),提升SPF效能
  • 彩妆: 粉底/唇膏中降低颜料沉降,增强延展性
  • 抗衰精华: 维A醇/维E的稳定溶剂载体
  • 哑光护肤: 替代硅油创造丝绒质感

增效协同组合

  • 渗透增强组合: + 肉豆蔻酸异丙酯 → 提升亲脂成分透皮率
  • 稳定性组合: + 生育酚 → 降低酯类氧化风险
  • 肤感优化组合: + 环五硅氧烷 → 实现快速挥发性丝滑感
  • 乳化协同组合: + C12-15醇苯甲酸酯 → 优化O/W乳液稳定性

配方注意事项

  • 避免与强酸/强碱体系配伍 (酯键水解风险)
  • 高浓度(>15%)可能降低某些高分子胶束粘度
  • 需添加抗氧化剂(BHT/生育酚)防止长期储存氧化
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
安全评估

  • CIR评级: "安全" (浓度≤20%) (CIR 2019年最终报告)
  • 致痘性: 兔耳实验0/5级 (Kligman方法)
  • 眼刺激性: OECD 437体外测试阴性

适用人群与禁忌

  • 适用:
    • 油性/混合性皮肤 (哑光诉求)
    • 化学防晒配方载体
    • 高活性成分输送系统
  • 慎用:
    • 酯类过敏史者 (极少数个案报告)
    • 受损屏障皮肤 (可能增强刺激物渗透)

法规状态

  • 中国《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》收录
  • 欧盟化妆品法规(EC) No 1223/2009允许使用
  • 无浓度限制 (除产品类型正常使用量)
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
市场定位

  • 高端线应用: 替代传统矿物油/硅油的"奢华触感"成分
  • 宣称重点: "快速吸收""丝绸质感""不堵塞毛孔"
  • 价格区间: 中高端 (约$15-25/kg)

消费者认知误区

  • 误判为"化学添加剂": 实际为合成酯类润肤剂
  • 过度担忧致痘性: 忽视其实际低致痘性数据
  • "天然等同"营销: 部分品牌模糊其合成属性

市场趋势

  • 哑光护肤需求增长带动用量上升 (+18% CAGR 2020-2025)
  • 与天然酯类(如霍霍巴酯)复配的"半合成"概念兴起

7. 总结与展望

核心价值总结

  • 物理性功效明确: 卓越的铺展性与轻质润肤作用
  • 配方多功能助剂: 从溶解增强到肤感调节的多重角色
  • 安全性记录良好: 经30年使用验证的安全谱

局限性

  • 无直接生物活性功效 (如抗炎、抗氧化)
  • 高纯度原料成本显著高于矿物油
  • 可持续性挑战 (化石原料依赖)

未来研究方向

  • 绿色合成路径: 酶催化工艺优化 (初步研究显示收率提升20%)
  • 生物基替代品: 植物源C8/C10酸+醇组合开发
  • 递送系统创新: 在液晶乳液中的结构调控作用

专家建议

在配方中作为功能性载体而非活性成分使用,充分发挥其:

  • 提升高活性成分生物利用度的"隐形增效"价值
  • 平衡功效与感官体验的"触感桥梁"作用

用户评论 (0)

暂无评论,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!

发表评论

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。

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