枣果提取物
枣(ZIZIPHUS JUJUBA)果提取物
成分简介
枣(ZIZIPHUS JUJUBA)果提取物是从枣果实中提取的天然成分,富含维生素、抗氧化剂和多糖类物质。在护肤品中,它具有强效抗氧化作用,能中和自由基,延缓皮肤老化;同时提供保湿效果,增强皮肤屏障功能,改善干燥和粗糙问题;还具有抗炎和舒缓特性,有助于减轻皮肤敏感和红肿。在化妆品中,它常被添加到面霜... 展开阅读
成分详细分析
枣(ZIZIPHUS JUJUBA)果提取物专业报告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INCI名称
Ziziphus Jujuba Fruit Extract
植物来源与生物学背景
枣(Ziziphus jujuba Mill.),又名大枣、华枣,属于鼠李科(Rhamnaceae)植物,原产于亚洲地区,尤其是中国、韩国和伊朗。其果实(枣)在传统医学中已有数千年应用历史,主要用于补气养血、安神健脾。(依据:《中国药典》及植物分类学资料)
提取部位与方法
- 提取部位:成熟果实(包括果肉和果皮)。
- 常见提取方法:水提取、乙醇提取、水-醇混合提取或超临界CO2提取,以最大化保留生物活性成分(如多糖、黄酮)。提取方法影响最终成分谱和功效。(参考:提取工艺研究文献)
传统与现代应用背景
在传统中医中,枣被用于治疗失眠、贫血和消化问题。现代化妆品中,它作为一种多功能天然活性成分,融入“药妆”和“清洁美容”趋势,强调其抗氧化和舒缓特性。(依据:传统药用记录及现代化妆品应用综述)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(科学依据为重点)
下表基于现有科学研究,详细解析枣果提取物的皮肤功效、作用机制及证据强度。证据强度分级:强(多个人体临床试验支持)、中(体外/动物研究为主,部分人体数据)、弱(初步研究或理论推测)。
| 宣称功效 | 作用机制 | 科学证据强度 | 关键发现简述 | 起效浓度范围 (如已知) |
|---|---|---|---|---|
| 抗氧化 | 通过多酚(如槲皮素、芦丁)和黄酮类化合物直接清除活性氧(ROS)、抑制脂质过氧化链式反应;增强内源性抗氧化酶(如SOD、CAT)活性。 | 强(体外及部分人体研究) | 体外DPPH和ABTS assays显示高自由基清除率(IC50通常<100 μg/mL);人体试验中,局部应用可减少UV诱导的氧化应激标志物。(依据: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, 2017; Food & Function, 2020) | 1-5% (常见于商业配方) |
| 抗炎 | 抑制促炎介质(如TNF-α、IL-6、COX-2)的生成,可能通过阻断NF-κB和MAPK信号通路;皂苷类成分(如Jujuboside B)显示抗炎活性。 | 中(体外及动物模型) | 在LPS诱导的巨噬细胞模型中,提取物显著降低NO和前列腺素E2水平;动物实验显示减轻皮肤炎症反应,但人体临床试验有限。(参考: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, 2014; 初步研究) | 2-5% (基于体外数据推断) |
| 保湿与屏障修复 | 多糖类(如果胶、阿拉伯半乳聚糖)形成亲水膜,增强角质层水合作用;可能上调丝聚蛋白(filaggrin)和紧密连接蛋白表达,强化物理屏障。 | 中(体外及小规模人体研究) | 离体皮肤模型显示显著提升皮肤水分含量;临床研究中,含枣提取物配方改善干燥皮肤症状(如脱屑、粗糙)。(依据:Skin Research and Technology, 2019; 有限人体数据) | 3-10% (取决于多糖含量) |
| 抗衰老与抗皱 (注:部分为厂商宣称,直接证据不足) | 间接通过抗氧化和抗炎减少胶原降解;理论上有潜力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(MMPs)和促进I型胶原合成,但实验证据薄弱。 | 弱(初步体外研究) | 体外成纤维细胞模型中,显示轻微促进胶原生成;无直接人体抗皱数据,功效主要依赖抗氧化推论。(来源:厂商资料及理论推测;需谨慎评估) | 未知 |
| 舒缓与抗刺激 | 减少组胺释放和神经源性炎症,缓解瘙痒和红肿;协同抗氧化作用减轻环境应激。 | 中(体外及消费者研究报告) | 用于敏感肌肤产品,临床评估显示改善刺激后皮肤状况;但缺乏随机对照试验(RCTs)。(参考:消费者反馈及小规模临床观察) | 1-5% |
详细作用机制与证据:抗氧化功效
枣果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主要归因于其高含量的多酚和黄酮。在体外研究中,槲皮素和芦丁通过电子转移机制中和DPPH和ABTS自由基,并抑制脂质过氧化(TBARS assay)。人体实验中,局部应用含5%提取物的乳霜可显著降低紫外线照射后皮肤中丙二醛(MDA)水平,表明其保护作用。(依据:Food Chemistry, 2016; 人体试验n=30)
详细作用机制与证据:抗炎功效
抗炎机制涉及调控炎症信号通路。在RAW 264.7巨噬细胞中,枣提取物(100 μg/mL)抑制LPS诱导的NF-κB活化,减少TNF-α和IL-6分泌达40%以上。动物模型中, topical应用减轻TPA诱导的耳肿胀,但人体数据仅限于间接观察。(参考: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, 2015; 动物研究)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枣果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复杂,以下表格列出主要活性类别及其皮肤相关性。成分比例因品种、产地和提取方法而异。
| 化合物类别 | 代表物质 | 基本性质与皮肤相关性 |
|---|---|---|
| 多糖类 | 阿拉伯半乳聚糖、果胶、鼠李半乳糖醛酸聚糖 | 水溶性高分子,持水能力强(保湿);形成保护膜,增强皮肤屏障完整性;可能调节免疫反应。 |
| 黄酮类 | 槲皮素、芦丁、山奈酚、芹菜素 | 强自由基清除剂(抗氧化);抑制炎症介质释放(抗炎);吸收UVB,提供轻微光保护。 |
| 皂苷类 | Jujubosides A、B, Betulinic acid | 表面活性性质,辅助渗透;抗炎和镇静作用,可能通过调节神经递质。 |
| 三萜酸 | 齐墩果酸、熊果酸 | 抗炎、抗菌活性;促进伤口愈合;潜在抗衰老作用(胶原合成促进)。 |
| 有机酸与维生素 | 苹果酸、酒石酸、维生素C(抗坏血酸) | 调节皮肤pH;维生素C贡献抗氧化,但含量通常较低(<1%),不足以单独起效。 |
| 核苷与生物碱 | Adenosine, cAMP | 可能参与细胞信号转导,理论上有抗衰老潜力,但皮肤渗透性和证据有限。(注:基于初步研究,需进一步验证) |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常见应用产品类型
- 精华液与安瓶:高浓度(3-10%)用于针对性护理,如抗氧化和保湿。
- 面霜与乳液:作为基础活性成分(1-5%),提供日常保湿和舒缓。
- 面膜与护理膏:用于密集修护,增强皮肤光泽和柔软度。
- 洁面与卸妆产品:温和配方中减少刺激,同时维持皮肤水分。
- 防晒与BB霜:辅助抗氧化,增强UV防护效果。
协同成分推荐
- 与维生素C(抗坏血酸)或维生素E(生育酚)协同:增强抗氧化网络,再生氧化维生素E,提供协同光保护。(依据:抗氧化成分协同机制研究)
- 与透明质酸或β-葡聚糖协同:多糖类组合提升保湿性和屏障修复效果。
- 与烟酰胺(维生素B3)协同:可能共同抑制炎症和改善皮肤屏障,适用于敏感和老化皮肤。
- 与绿茶提取物或多酚类成分协同:加强自由基清除能力,应对环境应激。
- 与肽类(如棕榈酰三肽-5)协同:理论上有助于抗衰老,但证据等级低。(注:基于配方理论,缺乏直接研究)
配方注意事项
- pH稳定性:最适pH范围4-7,避免强酸/碱环境导致多糖降解或黄酮沉淀。
- 热稳定性:一般稳定至60°C,但长时间高温可能破坏热敏成分(如部分维生素)。
- 配伍性: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(如季铵盐)可能发生络合,影响透明度;建议预先相容性测试。
- 防腐挑战:高糖含量可能促进微生物生长,需加强防腐体系。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安全性评估
- 总体安全性:公认安全(GRA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