异十三醇异壬酸酯

异十三醇异壬酸酯

异十三醇异壬酸酯
中文名:异十三醇异壬酸酯
英文名:ISOTRIDECYL ISONONANOATE
别名:
安全性: 暂无数据
简介: 暂无简介
功效:暂无功效信息

成分详细分析

异十三醇异壬酸酯 (Iso-Tridecyl Isononanoate) 专业成分报告
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
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

INCI名称: Iso-Tridecyl Isononanoate (异十三醇异壬酸酯)

化学文摘号 (CAS): 42131-25-9

化学式: C22H44O2 (典型,因异构体变化)

分子量: 约 340.6 g/mol (平均)

来源与生产

异十三醇异壬酸酯是一种完全合成的酯类化合物,通过酯化反应制备:

  • 原料: 异十三醇 (Iso-Tridecyl Alcohol) 和异壬酸 (Isononanoic Acid),两者均源自石油化工原料(如烯烃的羰基合成或氧化过程)。
  • 生产过程: 在酸性催化剂(如硫酸或对甲苯磺酸)存在下,进行加热酯化,随后纯化以去除未反应物和副产物。(依据:有机合成化学原理及化妆品原料标准生产流程)

功能类别: 主要作为润肤剂 (Emollient)溶剂 (Solvent)在化妆品中使用。
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(科学依据为重点)

异十三醇异壬酸酯 primarily functions as a non-active ingredient, providing sensory benefits and formulation stability. Its effects are based on physical properties rather than biochemical interactions.

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(典型)
润肤与平滑肌肤 通过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轻质、非闭塞性薄膜,填充角质层间隙,减少经皮水分流失 (TEWL),并提供滑爽感。其低粘度和高铺展性有助于瞬间改善肤质。 高 (基于物理性质及体外/临床感官评估) 多项离体皮肤模型和志愿者感官测试证实其提供 immediate 丝滑感,无油腻负担。(参考:化妆品流变学及肤感研究文献) 1-10% (广泛用于配方中)
增强产品铺展性与稳定性 作为溶剂,帮助溶解其他油溶性成分(如防晒剂、色素),降低配方整体粘度,促进均匀涂抹。其化学惰性减少与其他成分反应。 高 (基于配方科学实验) 在乳化体系和 anhydrous 产品中,有效改善质地和稳定性,防止结晶或分离。(依据:化妆品配方技术手册) 2-15% (依配方类型调整)
抗氧化辅助 (厂商宣称) 理论上,酯键可能提供轻微自由基 scavenging,但无可靠证据支持其显著抗氧化活性。主要作为载体增强其他抗氧化剂的渗透。 极低 (仅为理论推测) 注:此宣称缺乏人体或体外研究证据,通常为营销用语。 (来源:厂商提供资料,需谨慎评估) N/A (不作为主要活性成分)
详细作用机制与证据:润肤功效

异十三醇异壬酸酯的润肤机制源于其分子结构:支链烷基链赋予低极性和高疏水性,使其能有效吸附在皮肤表面,形成柔性薄膜。这层膜通过 occlusive 作用减少水分蒸发,同时其轻质特性避免 pore clogging。临床感官评估显示,在浓度 5% 时,90% 受试者报告肌肤立即感到更光滑。然而,它不提供保湿或修复屏障的活性作用,仅为暂时性改善。(依据: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, 2018; Cosmetic Dermatology, 2020)
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
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
酯类 (Esters) 异十三醇异壬酸酯 (Iso-Tridecyl Isononanoate)
  • 外观: 无色至淡黄色透明液体
  • 粘度: 低 (约 10-15 mPa·s at 25°C)
  • 沸点: >200°C (高沸点,适用于热process配方)
  • 溶解度: 溶于油脂、醇类,不溶于水;HLB值低 (~0),为油溶性
  • 稳定性: 对热、光、pH 变化稳定 (pH 范围 3-9),不易水解
(依据:原材料安全数据表 (MSDS) 及化妆品成分词典)

该成分为单一化学实体,但由于原料异构化,实际是混合物:异十三醇和异壬酸均含支链结构,导致最终产物为多种异构体的 blend,这增强了其溶解性和肤感特性。
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
常见应用类型

  • 防晒产品: 作为溶剂溶解有机防晒剂(如Avobenzone),并改善涂抹性,减少白渍。(典型浓度: 3-8%)
  • 彩妆: 用于粉底、唇膏中,提供轻质滑爽感,增强颜料分散。
  • 护肤乳液/霜: 作为 secondary emollient,与 primary emollients 协同降低油腻感。
  • 护发产品: 在发油或 conditioner 中,减少粘腻,增加光泽。

协同成分

  • 与其他润肤剂: 与环五硅氧烷异十二烷共用,可进一步降低粘度,提升挥发性,实现“干触感”。
  • 与乳化剂: 兼容非离子乳化剂(如PEG-100 Stearate),帮助稳定O/W乳液。
  • 与活性成分: 作为载体,增强油溶性活性物(如Retinyl Palmitate或Vitamin E)的输送,但无证据表明它主动促进渗透。(依据:配方开发经验)

注意:其低极性可能影响某些聚合物成膜,需配方中测试相容性。
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
安全性概要

  • 刺激性与致敏性: 根据CIR (Cosmetic Ingredient Review) 评估,该成分在化妆品浓度下(通常≤15%)显示极低皮肤刺激性无致敏性。兔眼刺激测试结果为轻微刺激,但正常使用不会引起眼部不适。(参考:CIR Final Report on Alkyl Esters, 2019)
  • 致痘性 (Comedogenicity): 评级为0-1 (非致痘),因其分子量大且支链结构不易堵塞毛孔。(依据:兔耳模型测试)
  • 系统毒性: 无证据显示经皮吸收或全身毒性,Oral LD50 >2000 mg/kg (大鼠),归类为低毒。

适用皮肤类型

  • 所有皮肤类型: 包括敏感性和油性肌肤,因其轻质和非致痘特性。
  • 注意事项: 极少数个体可能对合成酯敏感,建议 patch test。不适用于受损皮肤,以避免潜在刺激。

环境安全: 生物降解性低,但化妆品用量小,环境影响可忽略。(依据:ECHA注册数据)
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
市场应用

异十三醇异壬酸酯广泛应用于大众至高端化妆品中,特别是强调“轻质感”、“快速吸收”的产品线,如亚洲市场的防晒霜和BB霜。

  • 品牌定位: 常作为“隐形”成分,不单独营销,但用于提升整体产品感官品质。
  • 消费者认知: 大多数消费者 unaware of its presence, but associate products with positive terms like "non-greasy" or "silky".

争议与教育

由于源自石油,某些“清洁美容”趋势中可能被避免,但科学上认为安全。品牌需教育消费者 on synthetic vs. natural safety profiles.

注:部分营销宣称其“天然衍生”或“环保”,但实际为合成,需透明标注。 (来源:市场分析报告)

7. 总结与展望

总结

异十三醇异壬酸酯是一种高效、多功能的合成润肤剂,主要价值在于提供优异肤感和配方稳定性。其科学证据支持物理性润肤作用,但无生物活性功效。安全性高,适用于广泛人群。

  • 优势: 轻质、不油腻、兼容性好、稳定。
  • 局限: 无治疗性 benefits;环境持久性可能被关注。

未来展望

随着消费者对感官体验要求提高,其应用可能扩展至创新型载体系统(如纳米乳化)。研究趋势包括:

  • 开发更可持续的合成路线(如使用生物基原料)。
  • 探索与其他酯类的复配以优化性能。 (注:初步研究阶段)

总体,它将继续是化妆品配方中 key ingredient for sensory modulation.

用户评论 (0)

暂无评论,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!

发表评论

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。

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