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EG-80 甘油牛脂酸酯

PEG-80 甘油牛脂酸酯

PEG-80 甘油牛脂酸酯
中文名:PEG-80 甘油牛脂酸酯
英文名:PEG-80 GLYCERYL TALLOWATE
别名:
安全性: 暂无数据
简介: 暂无简介
功效:乳化剂

成分详细分析

PEG-80 甘油牛脂酸酯专业成分分析报告
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
INCI名称与化学类别

PEG-80 甘油牛脂酸酯 (INCI: PEG-80 Glyceryl Tallowate) 属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,是聚乙二醇(PEG)与甘油牛脂酸酯的醚化衍生物。

原料来源与生产

  • 主要来源:天然牛脂酸(动物脂肪水解产物)与合成环氧乙烷的聚合反应 (参考:EFEMA化学物质数据库)
  • 工业化制备:通过甘油三酯与PEG-80在碱性条件下的酯交换反应,需严格控制游离PEG残留 (依据:USP化工标准)
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
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 起效浓度范围
清洁与卸妆 通过降低表面张力,乳化油性污垢和彩妆 ★★★★☆ (体外及模型验证) 在0.5-2%浓度下对矿物油乳化率>90% (依据:J. Surfactants Deterg. 2018) 1-5%
温和性维持 大分子PEG链减少对皮肤蛋白的变性作用 ★★★☆☆ (离体皮肤测试) 相比SLS,对角质层扰动降低40% (参考:Dermatol. Res. Pract. 2020) N/A
保湿辅助 *厂商宣称 可能的吸湿性PEG链作用 ★☆☆☆☆ (无直接证据) 无独立研究验证其保湿功效 N/A
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
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
主成分 PEG-80单/双甘油牛脂酸酯 HLB值~15(水溶性),平均分子量~4000Da
常见副产物 游离PEG-80 需控制<1% (CIR安全标准)
脂肪酸组成 棕榈酸(40-50%)/硬脂酸(30-40%)为主 源自牛脂的典型比例
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
典型应用场景

  • 卸妆产品:聚山梨醇酯-20协同提升对硅油溶解性
  • 洁面乳:搭配椰油酰两性基乙酸钠降低刺激
  • 沐浴露:PEG-7甘油椰油酸酯复配改善泡沫稳定性

技术限制

在pH<4或>9的体系中可能发生水解,需配合柠檬酸缓冲系统 (依据:Cosm. Sci. Technol. 2019)
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
风险评估

  • CIR评级:安全浓度≤5% (无黏膜接触) (参考:CIR 2015最终报告)
  • 致痘风险:无直接关联 (分子量过大难以堵塞毛孔)
  • 敏感肌注意:游离PEG可能引发微量刺激
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
主要作为"温和清洁"概念中的辅助成分出现,在专业领域更受配方师而非消费者关注。市场宣传中存在以下认知偏差:

  • 错误关联:部分品牌将"植物甘油"概念强加于该动物源成分
  • 过度解读:将基础清洁功能延伸为"排毒"等伪科学概念

7. 总结与展望

PEG-80 甘油牛脂酸酯作为中高HLB值的非离子表活,在平衡清洁力与温和性方面具有明确价值,但需注意:

  • 技术趋势:向更低游离PEG的工艺发展
  • 研究缺口:长期使用对皮肤微生态的影响尚未明确
  • 伦理考量:素食/纯素市场对动物源成分的接受度下降

用户评论 (0)

暂无评论,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!

发表评论

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。

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