麝香草花/叶/茎提取物
麝香草(THYMUS VULGARIS)花/叶/茎提取物
中文名:麝香草花/叶/茎提取物
英文名:THYMUS VULGARIS (THYME) FLOWER/LEAF/STEM EXTRACT
别名:百里香
安全性:
暂无数据
功效:暂无功效信息
成分简介
麝香草(Thymus vulgaris)花/叶/茎提取物在护肤和化妆品中常用作天然活性成分,主要发挥多重功效。它具有显著的抗菌和抗真菌特性,有助于预防痤疮和皮肤感染,同时减少细菌滋生,延长产品保质期。其抗炎作用能舒缓皮肤刺激、红肿和敏感问题,适合敏感或受损肌肤。此外,提取物富含抗氧化成分如多酚类化合... 展开阅读
成分详细分析
麝香草(THYMUS VULGARIS)花/叶/茎提取物 专业评估报告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INCI名称
THYMUS VULGARIS (THYME) FLOWER/LEAF/STEM EXTRACT
植物学背景
唇形科(Lamiaceae)多年生灌木,原生于地中海地区,现广泛栽培于欧洲、北美及亚洲温带地区。传统医学中用于呼吸道疾病和伤口处理 (来源: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, 2020)。
提取工艺关键点
- 常用溶剂:水、乙醇、丙二醇或混合溶剂
- 关键参数:采收季节(开花期酚类含量最高)、植物部位比(叶>花>茎)、温度控制(<40℃保持热敏性成分)
- 标准化指标:通常以百里香酚或总多酚含量作为质量基准 (依据:ISO 13125提取物标准)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| 宣称功效 | 作用机制 | 科学证据强度 | 关键研究发现 | 起效浓度范围 |
|---|---|---|---|---|
| 抗氧化 | 清除ROS,激活Nrf2/ARE通路增强内源性抗氧化酶(SOD, CAT) | ★★★★☆ (体外/离体强证据) |
0.1%提取物显示DPPH清除率>80%,强于VC (Food Chemistry, 2019) | 0.05-0.5% |
| 抗菌/控痘 | 破坏微生物细胞膜(酚类物质),抑制生物膜形成 | ★★★☆☆ (体外强证据) |
对C.acnes MIC=0.015%,优于水杨酸 (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, 2021) | 0.1-1% |
| 抗炎 | 抑制COX-2/PGE2通路,降低TNF-α、IL-6表达 | ★★★☆☆ (体外/动物模型) |
0.2%处理使UVB诱导的IL-1β降低62% (Phytomedicine, 2020) | 0.2-0.8% |
| 抗衰老 | 可能通过抑制MMP-1保护胶原,证据有限 | ★★☆☆☆ (初步研究) |
体外成纤维细胞显示胶原合成增加15%* (注:需人体试验验证) | 未知 |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| 化合物类别 | 代表物质 | 浓度范围 | 皮肤相关性 |
|---|---|---|---|
| 酚类单萜 | 百里香酚(Thymol) 香芹酚(Carvacrol) |
20-60% (精油含量) | 抗菌/抗炎主力,具挥发性但渗透性强 |
| 黄酮类 | 木犀草素(Luteolin) 芹菜素(Apigenin) |
3-8% (干重) | 抗氧化主力,抑制UV损伤 |
| 三萜酸 | 熊果酸(Ursolic acid) 齐墩果酸(Oleanolic acid) |
1-3% | 抗炎、屏障修复,增强角质层凝聚力 |
| 多酚酸 | 迷迭香酸(Rosmarinic acid) 咖啡酸(Caffeic acid) |
4-12% | 光保护、抑制酪氨酸酶(间接美白) |
*注:化学组成受栽培地(地中海产区酚类更高)、提取方式(乙醇提取黄酮得率高)显著影响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适用配方类型
- 最佳载体:水性凝胶(保留多酚活性)、无水精华(稳定挥发性成分)
- 适用体系:控痘产品、抗氧化精华、舒缓面膜、头皮护理
- 禁忌体系:高碱性配方(pH>8导致酚类降解)
增效组合
- 抗菌协同: + 锌盐(PCA锌)/茶树精油 → 降低单方刺激性
- 抗氧化协同: + 生育酚/迷迭香提取物 → 自由基清除效率提升40% (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, 2022)
- 稳定化方案: 螯合剂(EDTA二钠) + 避光包装(防光降解)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安全评估
- CIR评级: 安全浓度≤0.5%(淋洗类≤1%)(CIR 2023评估报告)
- 致敏原: 百里香酚被归类为EU26种致敏香料,需标注(>0.001%驻留类)
- 光毒性: 无显著光毒性报告(区别于柑橘类精油)
适用人群警示
- 推荐: 油性/痘痘肌(控菌抗炎)、初老肌(抗氧化)
- 慎用: 玫瑰痤疮/极度敏感肌(酚类可能诱发刺激)
- 禁忌: 孕期(高剂量百里香酚有子宫收缩风险)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产品定位分析
- 高端线应用: 天然抗衰精华(常与海茴香、葡萄籽联用)
- 大众线应用: 控痘乳液、男士须后护理(发挥收敛抗菌性)
- 增长领域: 头皮护理(抑制马拉色菌,控油止痒)
消费者认知偏差
- 过度宣称: "天然抗生素"(忽略浓度依赖性)
- 误解: "等同于精油"(提取物含非挥发性活性物,作用更持久)
- 教育重点: 区分百里香酚含量(刺激风险)与总多酚含量(功效指标)
7. 总结与展望
核心价值
- 已验证优势: 广谱抗菌(尤其针对痤疮病原菌)、强效抗氧化(ORAC值>800μmol TE/g)
- 独特价值: 同时含挥发性抗菌成分(酚类单萜)与非挥发性抗炎成分(三萜酸)
研究缺口
- 人体临床试验不足(尤其抗皱、美白方向)
- 透皮递送系统研究欠缺(提高脂溶性成分生物利用度)
应用前景
开发微囊化技术降低刺激性,探索与益生元复配调节皮肤微生态,拓展至口腔护理(抑制牙周致病菌)和足部护理(抗真菌)领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