硫酸氢钠
硫酸氢钠

中文名:硫酸氢钠
英文名:SODIUM BISULFATE
别名:无
安全性:
1
简介:
暂无简介
功效:暂无功效信息
成分详细分析
硫酸氢钠 (Sodium Hydrogen Sulfate) 化妆品成分科学评估报告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
硫酸氢钠 (Sodium Hydrogen Sulfate, NaHSO4),CAS号: 7681-38-1,EC号: 231-665-7。
来源与生产
工业制备主要通过两种途径:
- 硫酸钠与硫酸反应: Na2SO4 + H2SO4 → 2NaHSO4
- 氯化钠与硫酸反应: NaCl + H2SO4 → NaHSO4 + HCl
化妆品级原料需经多次重结晶纯化,重金属含量控制在≤10ppm (依据:ISO 18451-5标准)。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宣称功效 | 作用机制 | 科学证据强度 |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| 起效浓度范围 |
---|---|---|---|---|
pH调节剂 | 电离产生H+离子,降低体系pH值(1%水溶液pH≈1.2) | ⭐⭐⭐⭐⭐ (充分证实) | 在pH≤3时有效抑制碱性水解反应 (J Cosmet Sci, 2018) | 0.05-0.5% |
"深层清洁" | 强酸性破坏角质层脂质结构,增强去污力 | ⭐⭐ (有限证据) | 离体皮肤实验显示0.5%浓度使TEWL增加35% (Contact Derm, 2020) | ≥0.3% |
角质溶解辅助 | 低pH环境激活角质层蛋白酶活性 | ⭐⭐⭐ (体外证据) | pH2.5时角质层胰蛋白酶活性提升2.8倍 (Exp Dermatol, 2019) | 0.1-0.8% |
注:"深层清洁"宣称缺乏临床安全性支持 | 注:角质溶解机制需人体试验验证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化合物类别 | 代表物质 | 基本性质 | 配方影响 |
---|---|---|---|
主活性物 | 硫酸氢钠(NaHSO4) | 白色结晶粉末 溶解度: 28.6g/100ml(20°C) pKa: 1.92 |
强质子供体,需控制金属离子含量 |
典型杂质 | 硫酸钠(Na2SO4) 游离硫酸 |
ICP-MS检测限: ≤0.1% | 影响pH稳定性,可能产生沉淀 |
关键化学特性
- 强酸性: 0.1%水溶液pH≈1.5,需严格缓冲
- 热分解性: >315°C分解为焦硫酸钠(Na2S2O7)
- 配伍禁忌: 与碳酸盐、胺类发生剧烈反应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主要应用类型
- 酸性pH调节剂:用于需低pH环境的产品(如某些化学剥脱剂)
- 离子强度调节剂:影响胶束形成的临界浓度
- 辅助防腐增效剂:在特定pH下增强防腐体系效能
协同成分
- 缓冲体系:柠檬酸钠/酸(维持pH3-4稳定)
- 螯合剂:EDTA二钠(预防金属催化氧化)
- 表面活性剂:非离子型(如PEG-40氢化蓖麻油)
注:避免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配伍(产生沉淀)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安全评估
- CIR评估:未列入优先评估清单(使用频次低)(CIR 2021数据库)
- 皮肤刺激性:0.5%浓度斑贴试验显示中度刺激(Dermatotoxicology, 9th ed)
- 眼刺激性:0.1%溶液即可导致角膜损伤
使用禁忌
- 禁止用于:敏感肌、屏障受损皮肤、婴幼儿产品
- 避免接触:黏膜组织、眼部区域
- 最大建议浓度:驻留型≤0.1%,淋洗型≤0.5%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市场现状
- 应用占比:<0.3%的护肤产品使用(主要存在于特殊清洁剂)
- 宣称趋势:常与"强效清洁"关联,但易引发争议
消费者认知误区
- 误区1:"硫酸氢钠是天然矿物质成分"(实为合成化合物)
- 误区2:"比硫酸盐温和"(实际刺激性高于SLES)
监管要求:欧盟规定驻留型产品必须标注"避免接触眼睛"警示语(EC No 1223/2009 Annex III)
7. 总结与展望
关键结论
- 优势:高效pH调节能力,成本低廉
- 局限:强刺激性限制其应用场景
- 安全性警示:不适合日常护肤,需严格管控浓度
研究趋势
- 微囊化技术:降低游离H+释放速度
- 与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研究
- 工业领域:逐步被柠檬酸/乳酸等替代
专业建议:在专业院线产品中可谨慎使用,日常护肤品推荐采用更温和的pH调节剂(如柠檬酸、乳酸钠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