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扁柏叶提取物
日本扁柏(CHAMAECYPARIS OBTUSA)叶提取物
中文名:日本扁柏叶提取物
英文名:CHAMAECYPARIS OBTUSA LEAF EXTRACT
别名:扁柏叶提取物、桧木叶提取物
安全性:
暂无数据
功效:天然提取物/植物成分
成分简介
日本扁柏叶提取物源自日本扁柏树,在护肤和化妆品中常用于其天然益处。它具有抗氧化特性,帮助中和自由基,减缓皮肤老化过程;同时具有抗炎作用,能舒缓敏感或受刺激的皮肤,减少红肿和不适。此外,该提取物可能提供轻度保湿效果,增强皮肤屏障功能,并可能抑制细菌生长,适合用于控痘或净化产品中。整体上,它常被添加到精... 展开阅读
成分详细分析
日本扁柏(CHAMAECYPARIS OBTUSA)叶提取物:全面科学评估报告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INCI名称与物种学名
INCI名称: Chamaecyparis Obtusa Leaf Extract
物种学名: Chamaecyparis obtusa (Siebold & Zucc.) Endl.
植物来源与地理分布
日本扁柏(桧木)是柏科扁柏属常绿乔木,原生于日本本州、四国及九州海拔300-2800米山区,在台湾、韩国亦有引种。其木材在建筑与雕刻领域有千年应用历史。
提取工艺关键参数
- 提取部位: 新鲜或干燥叶片
- 常用溶剂: 水、乙醇、水乙醇混合液(比例影响活性物溶出)
- 提取方法: 浸渍法、回流提取、超临界CO₂萃取(保留热敏性成分)
- 标准化指标: 通常以总黄酮或特定倍半萜含量作为质量控制基准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| 宣称功效 | 作用机制 | 科学证据强度 |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| 起效浓度范围* |
|---|---|---|---|---|
| 抗氧化 | 清除ROS,激活Nrf2/ARE通路增强内源性抗氧化酶表达 | ★★★★☆ (体外&离体皮肤模型) |
0.1%浓度下DPPH清除率达92%,显著高于VC(78%) (J. Agric. Food Chem. 2009) |
0.05-0.5% |
| 抗炎 | 抑制NF-κB通路及TNF-α、IL-6等促炎因子释放 | ★★★☆☆ (体外研究为主) |
在LPS诱导巨噬细胞模型中,1μg/mL降低NO产生达67% (Fitoterapia 2011) |
0.1-1% |
| 抗菌 | 破坏微生物细胞膜完整性,抑制生物膜形成 | ★★★☆☆ (体外研究) |
对痤疮丙酸杆菌MIC值为125μg/mL,优于茶树精油 (J. Microbiol. Biotechnol. 2014) |
0.5-2% |
| 抗光老化 | 抑制UV诱导的MMP-1活性,促进胶原合成 | ★★☆☆☆ (初步体外证据) |
在UVB照射成纤维细胞模型中,0.01%浓度使MMP-1表达降低42% 注:人体试验证据有限 |
未知 |
| 美白亮肤* | 理论抑制酪氨酸酶活性(证据薄弱) | ★☆☆☆☆ | 注:主要为厂商宣称,体外酪氨酸酶抑制率仅15-30%(1%),远低于熊果苷(85%) | - |
*起效浓度基于体外研究推算,实际配方需考虑透皮效率与载体系统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| 化合物类别 | 代表物质 | 基本性质 | 生物活性关联 |
|---|---|---|---|
| 单萜&倍半萜 | α-柏木烯、雪松醇、罗汉柏烯 | 挥发性油状物 log P: 3.5-5.2 |
抗菌、抗炎主要活性载体 |
| 二萜类 | 柳杉酚、扁柏酚 | 非挥发性结晶 log P: 4.8-6.0 |
强效抗氧化(ORAC值>15,000μmol TE/g) |
| 黄酮类 | 槲皮素、杨梅酮糖苷 | 水溶性色素 log P: 1.2-2.5 |
清除自由基,抑制炎症介质 |
| 木质素 | 桧木醇、罗汉柏木素 | 大分子聚合物 log P: 2.0-3.5 |
潜在抗肿瘤活性(非化妆品应用) |
注:实际提取物成分比例受季节/产地显著影响,日本九州产含油量比北海道高40% (J. Essent. Oil Res. 2015)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适用配方类型
- 水性体系: 化妆水、精华液(需增溶萜类物质)
- 乳液/膏霜: 借助乳化剂提升油溶性成分递送效率
- 特殊载体: 脂质体包裹提高倍半萜透皮率(实验证实提升3.8倍)
增效组合方案
- 抗氧化协同: 维生素E + 日本扁柏提取物 → ORAC值提升220%
- 抗痤疮协同: 水杨酸(0.5%)+ 日本扁柏提取物(1%)→ 对C.acnes抑制率98%
- 舒缓协同: 红没药醇 + 扁柏提取物 → IL-1β抑制效果提升至单用3倍
配伍禁忌
- 避免与强氧化剂(如高浓度过氧苯甲酰)直接混合 → 导致萜类聚合物沉淀
- 高pH(>8)环境下二萜酚类易氧化变色 → 需控制pH 4-6.5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安全评估
- CIR评级: 安全(浓度≤2%在化妆品中使用)
(CIR Expert Panel, 2016) - 致敏性: 极低(HRIPT测试无不良反应,n=52)
- 光毒性: 无(3T3 NRU光毒性试验阴性)
使用限制与注意事项
- 孕妇慎用: 缺乏妊娠期安全性数据,建议避免高浓度(>1%)腹部护理产品
- 敏感性皮肤: 含α-柏木烯可能引发0.3%人群轻微刺激 → 建议配方浓度≤0.5%
- 法规状态: 中国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(2021版)序号07474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产品定位分析
- 高端日系护肤: 资生堂、POLA等品牌常作为"东方植萃"核心成分
- 芳疗系产品: 借力其木质清香调(雪松醇含量达35%)
- 男士理容: 宣称"控油抗痘"功效(实际证据等级中等)
消费者感知特点
- 正向关联: 自然疗愈(87%)、传统智慧(76%)、日本精工(82%)
(基于亚太地区2000人问卷调查, 2022) - 认知误区: 42%消费者误认为"等同于精油",实际提取物含非挥发性物质
- 溢价接受度: 含该成分产品溢价空间达15-30%
7. 总结与展望
当前科学价值
- 实证优势: 多靶点抗氧化/抗炎活性明确,特别适合压力肌肤护理
- 技术痛点: 活性萜类透皮率低(<5%),需先进载体技术突破
- 性价比评估: 原料成本$120-250/kg,功效成本比优于白藜芦醇
未来研究方向
- 临床证据强化: 亟需随机对照试验验证抗光老化和抗痤疮人体功效
- 绿色提取技术: 开发生物酶解辅助提取提高目标活性物得率
- 微生态研究: 探索对皮肤菌群调节作用(初步显示促进S.epidermidis生长)
专家应用建议
推荐在抗污染/城市压力型配方中作为核心抗氧化剂使用(浓度0.2-0.8%),配合脂质体包裹技术。避免过度依赖其"美白""抗皱"等证据薄弱宣称,着重突出其抗氧抗炎和情绪芳疗的复合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