奶油
奶油

中文名:奶油
英文名:BUTTER
别名:无
安全性:
1
简介:
暂无简介
功效:柔润剂
成分详细分析
化妆品成分专业分析报告:乳霜基质 (Cream Base)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INCI命名与定义
化妆品中的"奶油"并非单一化学成分,而是指由水相、油相及乳化剂组成的乳霜基质系统。其INCI名称取决于具体配方组成,常见基础成分包括:
- Aqua (Water) - 水相溶剂
- Cetearyl Alcohol - 乳化稳定剂
- Glyceryl Stearate - 乳化剂
- Petrolatum - 封闭剂
- Dimethicone - 肤感调节剂
来源与制备
乳霜基质通过乳化工艺制备:将水溶性成分(70-85%)与油溶性成分(15-30%)在乳化剂作用下均质化,形成O/W(水包油)或W/O(油包水)型稳定体系。现代配方常采用热法乳化(70-85°C)或冷法乳化技术(来源: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, 2018)。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宣称功效 | 作用机制 | 科学证据强度 | 关键发现简述 | 起效条件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屏障修复 | 补充细胞间脂质(神经酰胺/胆固醇),形成仿生层状结构 | ⭐⭐⭐⭐☆ (强临床证据) |
经表皮失水率(TEWL)降低15-40%(J Invest Dermatol, 2020) | 脂质占比≥10% |
持久保湿 | 三重作用: 1. 封闭剂减少TEWL 2. 吸湿剂结合水分子 3. 润肤剂填充角质裂隙 |
⭐⭐⭐⭐⭐ (强临床证据) |
角质层含水量提升35-70%持续6hr(Skin Pharmacol Physiol, 2019) | 多元醇类≥5% |
舒缓抗刺激 | 物理隔绝刺激物,降低TRPV1受体敏感性 | ⭐⭐⭐☆☆ (中等证据) |
乳酸刺痛测试评分降低42%(Contact Dermatitis, 2021) | 需添加舒缓活性物 |
"抗衰老" | 暂时性填充皱纹(非真皮重塑) | ⭐☆☆☆☆ (厂商宣称) |
注:基础基质无抗老生物活性,需配合功能性成分 | N/A |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化合物类别 | 代表物质 | 基本性质 | 功能占比 | 分子作用 |
---|---|---|---|---|
乳化剂 | • Cetearyl Glucoside • PEG-100 Stearate |
HLB值 8-16 (O/W型) |
3-8% | 降低界面张力,稳定油水界面 |
封闭剂 | • Petrolatum • Mineral Oil |
分子量 300-600 Da | 5-20% | 形成疏水膜,TEWL↓≥30% |
润肤剂 | • Cyclomethicone • C12-15 Alkyl Benzoate |
铺展性 0.8-1.2N/m | 8-15% | 填充角质层裂隙,降低摩擦系数 |
增稠剂 | • Acrylates/C10-30 Alkyl Acrylate Crosspolymer • Xanthan Gum |
粘度 10,000-50,000 cP | 0.2-2% | 调节流变特性,提升体系稳定性 |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应用类型
- 活性成分载体系统:提升维A醇/维C等不稳定成分的透皮率
- 肤感调节平台:通过油相选择实现哑光至丰润质地区间
- 缓释体系:延长水溶性活性物作用时间
增效协同组合
- 神经酰胺 + 胆固醇 + 脂肪酸 (摩尔比 1:1:1) - 屏障修复效率提升170%(J Lipid Res, 2018)
- 甘油 + 泛醇 - 角质层水合作用协同增强
- 硅弹性体 + 挥发性硅油 - 实现"无油"滋润感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安全性要点
- CIR评估: 主要成分安全性等级1-2(最安全类别)(CIR Report, 2022)
- 致痘风险: 与油相碳链长度相关(C12-C24低风险)
- 防腐挑战: 水活度(Aw)≥0.9需强化防腐体系
适用人群禁忌
- 油痘肌: 避免含椰子油、可可脂等高致痘性油脂
- 超敏肌: 慎用含PEG类乳化剂(潜在杂质刺激)
- 特应性皮炎: 优选含神经酰胺NP的修复型基质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市场细分
- 高端线: 植物油脂占比>30%(乳木果油/白池花籽油)
- 药妆线: 含特定脂质组合(神经酰胺:胆固醇:脂肪酸=3:1:1)
- 纯净美容: 无硅油/合成酯配方(争议性成分排除)
认知误区
- "质地越稠=效果越强" - 增稠剂可人为调节粘度,与功效无直接关联
- "天然油脂必然更安全" - 未精炼植物油含潜在致敏原(如大麻籽油致敏率3.7%)
- "快速美白/抗老" - 基础基质仅提供载体功能,功效取决于活性物添加
7. 总结与展望
技术总结
- 乳霜基质是多相胶体分散体系,通过调控HLB值实现稳定性
- 核心功能为屏障修复与物理防护,功效拓展需依赖活性成分
- 安全性整体优异,但需关注乳化剂杂质及油脂致痘性
前沿趋势
- 液晶乳化技术: 形成层状/立方液晶结构,提升活性物渗透率(Eur J Pharm Biopharm, 2023)
- 仿生脂质体: 重组角质层脂质排列(神经酰胺Ⅲ/Ⅵ占比优化)
- 无水配方: 油膏型基质解决防腐挑战,适合超敏肌
专家建议
选择乳霜产品应关注:① 核心脂质组成(优于质地判断)② 与活性成分的相容性(如维C需避氧环境)③ 包装合理性(广口瓶导致抗氧化成分失活)。未来研发需突破传统乳化体系限制,实现精准递送与微生态保护的双重优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