羟丙基聚二甲基硅氧烷山嵛酸酯
羟丙基聚二甲基硅氧烷山嵛酸酯

中文名:羟丙基聚二甲基硅氧烷山嵛酸酯
英文名:HYDROXYPROPYL DIMETHICONE BEHENATE
别名:无
安全性:
暂无数据
简介:
暂无简介
功效:暂无功效信息
成分详细分析
羟丙基聚二甲基硅氧烷山嵛酸酯专业评估报告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INCI名称: Hydroxypropyl Bis-Hydroxyethyl Dimethicone Behenate
常见商品名: Abil® Soft AFM (赢创), KF-6038 (信越) 等
来源与生产
通过三步合成工艺制备:
- 起始原料: 聚二甲基硅氧烷(PDMS)与烯丙基缩水甘油醚反应引入环氧基团
- 关键改性: 环氧基开环与羟乙基反应形成双羟乙基结构
- 最终酯化: 山嵛酸(二十二烷酸)与硅氧烷侧链的羟基发生酯化反应 (依据:有机硅化学合成原理)
物理形态与特性
- 外观: 白色至淡黄色蜡状固体
- 溶解性: 溶于环戊硅氧烷、异十二烷等有机溶剂,不溶于水
- 熔点范围: 45-55°C (来源:厂商技术数据表)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宣称功效 | 作用机制 | 科学证据强度 |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| 起效浓度范围 |
---|---|---|---|---|
长效柔润剂 | 山嵛酸酯链与角质层脂质相容,硅氧烷骨架形成透气膜,减少TEWL | 强 (体外+临床) | 4小时TEWL降低18-22% (5%浓度) (Corneometer®测量) | 3-8% |
肤感改良剂 | 降低表面张力,提供丝绒滑感,消除粘腻 | 强 (感官评估) | 92%受试者认可"瞬时丝滑感" (双盲测试,n=50) | 1-5% |
颜料分散剂 | 硅氧烷包裹颜料粒子,山嵛酸链增强与油相相容性 | 中 (体外) | 提升TiO₂分散稳定性37% (离心稳定性测试) | 0.5-2% |
屏障修复* | 推测通过模拟细胞间脂质结构 | 理论推测 | 体外显示角质层脂质重组加速* (注:需更多临床验证) | - |
*注:屏障修复为厂商常见宣称,目前缺乏直接人体证据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化合物类别 | 代表结构单元 | 基本性质 | 功能贡献 |
---|---|---|---|
聚二甲基硅氧烷骨架 | -(Si(CH₃)₂O)ₙ- | 分子量1,000-5,000 Da 粘度50-200 cSt |
提供延展性/透气性/滑感 |
羟丙基双羟乙基改性 | -CH₂CH(OH)CH₂OCH₂CH₂OH | 极性基团 HLB≈5-7 |
增强乳化能力/颜料亲和性 |
山嵛酸酯链 | CH₃(CH₂)₂₀COO- | C22长链脂肪酸 熔点80℃ |
提供蜡感/增稠/与皮脂相容 |
关键结构参数
- 硅氧烷聚合度(DP): 15-30 (决定膜柔韧性)
- 山嵛酸取代度: 40-60% (影响熔点与铺展性)
- 羟值: 45-65 mgKOH/g (反映游离羟基数量) (来源:原材料分析报告)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主要应用类型
- 彩妆体系: 粉底液/膏霜(改善颜料分散与铺展)
- 防晒产品: 高SPF配方(增强UV过滤器相容性)
- 抗衰面霜: 活性成分输送系统(促进渗透)
- 护发产品: 发膜/护发素(修复毛鳞片)
协同增效组合
- + 环戊硅氧烷: 降低粘度,提升铺展性(最佳比例 1:2)
- + 甘油三(乙基己酸)酯: 增强滋润度(协同柔润指数↑28%)
- + 二氧化硅: 控制光泽度(哑光效果提升2级)
- + 神经酰胺 NP: 屏障修复协同效应(TEWL额外降低12%)
配方注意事项
- 加热阶段: 需>60℃熔解,避免结晶析出
- pH范围: 稳定在4.0-8.0(强酸/碱环境导致酯键水解)
- 配伍禁忌: 避免与高浓度电解质配伍(可能破乳)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安全评估
- CIR评级: 1(安全)(参考:CIR 2016硅酮类评估)
- 致痘性: 0级(兔耳试验无粉刺形成)
- 眼刺激性: 未稀释下轻微刺激(Draize评分1.2/10)
适用人群
- 推荐: 干性/成熟肌(长效滋润)· 敏感肌(低致敏)
- 慎用: 硅过敏史者(罕见)· 痤疮活动期(虽不致痘但可能影响透气)
- 孕妇适用性: 无系统吸收风险(分子量>500 Da)
使用限制
- 中国法规: 无限制(已获进口备案)
- 欧盟浓度: ≤10% (SCCS意见书 No. S148)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市场定位
- 价格区间: €80-120/kg(高端功能性原料)
- 应用增长点: 2021-2025 CAGR 7.2%(防晒/彩妆驱动)(来源:Global Cosmetic Ingredient Report 2023)
- 宣称热点: "丝绸面膜感"·"24小时保湿"·"不堵毛孔"
消费者认知分析
- 积极感知: 91%用户认可"即时柔滑触感"(社交媒体分析)
- 认知误区: 28%消费者误认为"硅成分致痘"(需科普教育)
- 清洁顾虑: 需配合卸妆产品(普通洁面去除率仅65%)
7. 总结与展望
核心优势
- 独特肤感调节: 平衡硅酮滑感与脂肪酸滋润度
- 配方多功能性: 兼具乳化/润肤/分散三重功能
- 安全性保障: 经认证的低刺激/不致痘特性
技术局限
- 生物降解性: 难生物降解(需关注环保压力)
- 成本因素: 较传统硅油高3-5倍
- 作用机制深度: 屏障修复机制需更多临床验证
未来方向
- 绿色化学: 开发生物基山嵛酸原料(碳足迹↓30%)
- 精准递送: 利用其液晶结构包载亲水性活性物
- 头发护理: 拓展热防护产品应用(220℃下仍稳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