木瓜果提取物
木瓜(CHAENOMELES SINENSIS)果提取物
中文名:木瓜果提取物
英文名:CHAENOMELES SINENSIS FRUIT EXTRACT
别名:木瓜提取物、皱皮木瓜提取物
安全性:
1
功效:肌肤调理, 保湿, 抗氧化, 收敛, 柔润剂
成分简介
木瓜(CHAENOMELES SINENSIS)果提取物是从木瓜果实中提取的天然成分,在护肤和化妆品中具有多种作用。首先,它富含木瓜蛋白酶等酶类,能温和去除角质,促进皮肤更新,改善粗糙和暗沉。其次,提取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抗氧化剂,可中和自由基,延缓皮肤老化,并帮助提亮肤色,减少色素沉淀。此外,它... 展开阅读
成分详细分析
化妆品成分专业报告:木瓜(CHAENOMELES SINENSIS)果提取物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INCI名称与物种
INCI名称: CHAENOMELES SINENSIS FRUIT EXTRACT
植物学来源: 蔷薇科木瓜属植物 Chaenomeles sinensis (中文名:木瓜/榠樝),区别于番木瓜科热带木瓜(Carica papaya)
提取工艺与形态
- 常用部位: 成熟果实(含果肉、种子)
- 主流提取方法:
- 水提法(低温浓缩保留热敏成分)
- 乙醇/水-乙醇混合溶剂提取
- 超临界CO₂萃取(用于脂溶性成分)
- 终产物形态: 棕黄色至琥珀色液体/粉末,特征性果香
传统应用与法规
在中国传统医学中用于舒筋活络,现代化妆品应用始于其高抗氧化活性发现 (依据:《本草纲目》记载;《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》2015年综述)
法规状态: 中国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收录,欧盟化妆品法规(EC) No 1223/2009允许使用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(科学依据为重点)
| 宣称功效 | 作用机制 | 科学证据强度 |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| 起效浓度范围* |
|---|---|---|---|---|
| 抗氧化 | 清除ROS · 增强SOD/GPx活性 · 抑制脂质过氧化 | ★★★☆ (体外/离体强证据) | 0.1%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达92% (IC₅₀=0.06mg/mL) (依据:《Food Chemistry》2013) | 0.05-0.5% |
| 抗炎舒缓 | 抑制COX-2/PGE₂通路 · 降低TNF-α/IL-6分泌 | ★★★ (体外/动物模型) | 50μg/mL抑制LPS诱导巨噬细胞炎症因子释放>70% (依据:《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》2018) | 0.1-1% |
| 角质更新 | 木瓜蛋白酶类似酶活性 · 温和分解角蛋白桥粒 | ★★☆ (体外证据为主) | 含1%提取物配方使离体皮肤角质层剥离速率提升35% (依据:厂商体外测试报告,需人体验证) | 0.5-2% |
| 美白淡斑 | 抑制酪氨酸酶活性 · 减少黑素小体转移 | ★☆ (初步体外研究) | 1mg/mL酪氨酸酶抑制率约40% (弱于熊果苷) (来源:未发表实验室数据) | 未知 |
| 抗光老化 | 理论推测: 激活Nrf2通路 · MMPs抑制 | ★ (理论推测) | 尚无直接证据 · 基于其抗氧化活性的合理延伸 | 未确定 |
*注:起效浓度基于文献及厂商建议,实际效果受配方系统影响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| 化合物类别 | 代表物质 | 含量特征 | 皮肤生物学功能 |
|---|---|---|---|
| 三萜类 | 齐墩果酸 · 熊果酸 · 白桦脂酸 | 干重占比3-8% | 抗炎 · 抗氧化 · 抑制弹性蛋白酶 |
| 酚酸类 | 绿原酸 · 咖啡酸 · 原儿茶酸 | 水提物主要活性物 | 清除自由基 · UV防护 · 抑制MMPs |
| 黄酮类 | 槲皮素 · 儿茶素 · 芦丁 | 含量受产地影响大 | 抗氧化网络协同 · 毛细血管强化 |
| 多糖 | 阿拉伯半乳聚糖 · 果胶 | 水提物主要固形物 | 保湿 · 成膜 · 益生元效应 |
| 酶类 | 类木瓜蛋白酶 · 超氧化物歧化酶(SOD) | 热敏性 · 低温提取保留 | 温和去角质 · 内源性抗氧化 |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适用配方类型
- 水基产品: 精华 · 化妆水 (pH 4.5-6.5)
- 乳化体系: 乳液 · 面霜 (注意高温稳定性)
- 清洁类: 洁面啫喱 · 卸妆油 (发挥酶活性)
- 特殊护理: 面膜 · 角质调理产品
增效协同组合
- 抗氧化网络: + 维生素C衍生物 · 维生素E · 谷胱甘肽 (自由基清除协同)
- 抗炎舒缓: + 红没药醇 · 甘草酸二钾 · 积雪草苷 (抑制炎症级联反应)
- 角质管理: + 低浓度果酸(PHA) · 水杨酸 (温和代谢老废角质)
- 屏障修复: + 神经酰胺 · 胆固醇 · 脂肪酸 (多糖增强保湿层)
配伍禁忌
- 避免与高浓度强酸(pH<3.5)配伍 (酶失活 · 多糖降解)
- 慎与金属离子(Cu²⁺/Fe³⁺)共用 (酚酸类螯合变色)
- 高温(>60℃)长时间处理导致酶失活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安全数据
- CIR评估: 蔷薇科果实提取物评估为安全 (浓度≤5%) (参考:CIR 2016年报告)
- 致敏性: 极低 (无重大过敏事件报告)
- 光毒性: 无证据显示光敏性
- 孕妇适用: 无明确禁忌,但缺乏孕期临床研究
使用注意事项
- 敏感肌测试: 含酶成分可能引起极少数个体刺痛
- 创伤皮肤: 避免用于破损皮肤 (酶可能延迟愈合)
- 眼部区域: 需验证配方温和性 (建议浓度<0.5%)
适用肤质建议
- 推荐: 暗沉肌 · 初老肌 · 油性/混合肌
- 谨慎使用: 屏障严重受损皮肤 · 活性皮炎期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市场定位分析
- 价格区间: 中高端 (原料成本$50-150/kg)
- 宣称焦点: "天然焕肤" · "中式植萃" · "温和酵素"
- 代表产品类型: 新中式护肤精华 · 酵素洁面 · 抗氧面膜
消费者认知特点
- 积极联想: "天然安全" (87%) · "传统智慧" (76%) (来源:2023亚太植物成分调研)
- 认知误区: 与热带木瓜蛋白酶功效混淆 (64%) · 高估美白效果(52%)
- 购买驱动力: 成分配方透明(68%) · 临床验证数据(41%)
市场挑战
- 功效宣称需更扎实的人体试验支持
- 区别于热带木瓜提取物的消费者教育
- 标准化困难 (产地/季节导致成分波动)
7. 总结与展望
核心价值总结
- 已验证优势: 多途径抗氧化 · 中度抗炎 · 温和促角质更新
- 独特卖点: 天然酶活性+多酚复合体系 · 中式成分文化溢价
- 安全性: 良好记录,适用于大多数肤质
研究局限与改进方向
- 关键短板: 缺乏高质量人体临床试验
- 需明确活性成分生物利用度及透皮机制
- 开发稳定化技术保持酶活性
未来应用前景
- 精准护肤: 与微流控技术结合实现可控酶活释放
- 屏障修复: 探索多糖组分对菌群平衡的调节作用
- 绿色化学: 利用果渣提取实现可持续生产
专家建议
推荐作为辅助活性成分(0.2-1%)用于抗氧化/焕肤复合体系,需配合稳定剂(如EDTA二钠)防止变色。品牌应避免过度宣称"强效美白"或"平替果酸",转而强调其多效协同价值和温和性优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