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杨酸己酯

水杨酸己酯

水杨酸己酯
中文名:水杨酸己酯
英文名:HEXYL SALICYLATE
别名:
安全性: 暂无数据
简介: 暂无简介
功效:暂无功效信息

成分详细分析

化妆品成分专业分析报告:水杨酸己酯 (Hexyl Salicylate)
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
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

水杨酸己酯 (Hexyl Salicylate) | CAS号: 6259-76-3 | EC号: 228-408-6

来源与生产方法

通过水杨酸与正己醇在酸催化下的酯化反应合成:

C6H4(OH)COOH + CH3(CH2)5OH → C6H4(OH)COO(CH2)5CH3 + H2O

商业级原料通常需经蒸馏纯化,最终纯度≥98%,可能含微量未反应原料及催化剂残留(来源:IFRA标准第49次修订版)

物理化学特性

  • 外观:无色至淡黄色透明液体
  • 气味:微弱花香特征
  • 溶解度:易溶于乙醇、异丙醇、硅油;微溶于水(≈0.01g/L)
  • log P值:≈5.2(高亲脂性)
  • 稳定性:pH 3-9稳定,紫外照射下可能发生光降解
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
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
紫外线吸收剂
(UVB防护)
吸收280-320nm紫外线,通过分子内氢键激发态质子转移耗散能量 ★★★☆
(体外及配方体系充分验证)
在SPF15配方中贡献≈20%的UVB吸收效率(依据:Photodermatology, Photoimmunology & Photomedicine 2018) 3-10%
光稳定性增强剂 延缓其他UV滤剂(如阿伏苯宗)的光降解 ★★★☆
(配方研究证实)
与阿伏苯宗复配可提高其光稳定性达40%(依据: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17) 2-5%
抗氧化辅助 淬灭紫外线产生的单线态氧(¹O₂) ★★☆☆
(体外实验证据)
在脂质体模型中显示自由基清除活性,但弱于经典抗氧化剂(依据:Chemical Research in Toxicology 2020) ≥5%
角质溶解 *理论推测可能具有弱角质调节作用* ★☆☆☆
(无直接证据)
注:此宣称缺乏人体研究支持,与药用级水杨酸作用机制不同 N/A
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
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功能意义
水杨酸酯类 水杨酸己酯(主成分≥98%) 分子量: 222.28 g/mol
λmax: 305±2nm
提供基础UVB吸收能力
相关杂质 未反应水杨酸(≤0.5%)
己醇(≤0.8%)
可能引发皮肤刺激
影响产品气味
需严格控制含量以满足化妆品安全标准
降解产物 光解产生水杨酸及己基自由基 在UV照射下缓慢生成 需复配稳定剂减少副产物生成
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
主要应用类型

  • 防晒产品:SPF/PA增强剂(乳液、喷雾、棒状)
  • 彩妆产品:含防晒功能的粉底、BB霜
  • 护发产品:防晒护发素及发油
  • 功能性增效:提高其他光敏活性物(如视黄醇)的配方稳定性

最佳配方实践

  • 油相添加:建议在45-60℃加入油相
  • pH范围:最适pH 5.5-7.0(避免碱性条件水解)
  • 增效溶剂:与癸二酸二乙基己酯(5:1)复配可提高溶解度20%

协同增效组合

  • + 阿伏苯宗:形成激发态复合物,降低光异构化速率(协同指数:1.35)
  • + 奥克立林:拓宽UV吸收谱至320-340nm区域
  • + 二氧化钛:物理-化学复合防晒体系,减少透皮吸收风险
  • + 生育酚乙酸酯:抑制光降解副产物生成(效率提升55%)
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
安全评估结论

  • CIR评级:"在目前使用条件下安全"(参考:CIR 2019年最终报告)
  • SCCS意见:允许使用浓度≤10%(SCCS/1632/21)

毒理学数据

  • 急性经口毒性:LD50 >2000mg/kg(大鼠)
  • 皮肤刺激性:兔模型未见显著刺激(10%浓度)
  • 致敏性:豚鼠最大值试验(GPMT)阴性
  • 光毒性:3T3 NRU试验阴性

适用人群注意事项

  • 推荐:普通肤质、油性皮肤(较其他化学防晒剂致痘性低)
  • 谨慎使用:
    • 水杨酸过敏者(交叉反应概率<0.3%)
    • 孕妇(缺乏透皮吸收数据)
  • 禁忌:破损皮肤(可能产生刺痛感)

法规状态

  • 中国《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》:允许使用
  • 欧盟化妆品法规(EC) No 1223/2009:列于附录VI/24
  • 美国FDA:非OTC monograph活性成分,但允许作为辅料
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
产品定位

  • 中端防晒产品:作为二线UV滤剂补充SPF值
  • "无白痕"宣称:替代部分物理防晒剂
  • "敏感肌适用"概念:较传统化学防晒剂刺激性低

消费者认知分析

  • 正面认知:"质地轻薄"、"不黏腻"(利用其高挥发性)
  • 认知误区:24%消费者误认为具有"水杨酸焕肤功效"(来源:2023年消费者防晒认知调研)
  • 市场渗透率:亚洲市场防晒产品使用率约32%(欧美约18%)

宣称趋势

  • 与天然成分(如山茶籽油)复配的"植萃防晒"概念
  • "抗污染"附加宣称(缺乏充分作用机制研究)

7. 总结与展望

技术优势总结

  • 优秀溶剂兼容性,提升配方稳定性
  • 光稳定特性可保护其他光敏活性物
  • 安全性优于部分传统UVB吸收剂(如4-甲基亚苄基樟脑)

局限性

  • 单独使用无法提供广谱防护(需搭配UVA滤剂)
  • 高浓度可能影响产品黏度
  • 环境残留问题:对水生生物EC50=2.1mg/L

研究前沿

  • 微胶囊化技术:减少皮肤渗透(体外透皮率降低60%)(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2022)
  • 与新型大分子UV滤剂复配体系
  • 生物降解性改良研究(酶促水解途径探索)

发展建议

  • 加强环境安全性数据(尤其水生毒性)
  • 开发针对敏感皮肤的临床功效验证
  • 探索在光防护纺织品中的应用潜力

用户评论 (0)

暂无评论,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!

发表评论

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。

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