聚羟基硬脂酸乙基己酯
聚羟基硬脂酸乙基己酯

中文名:聚羟基硬脂酸乙基己酯
英文名:ETHYLHEXYL POLYHYDROXYSTEARATE
别名:无
安全性:
1
简介:
暂无简介
功效:柔润剂
成分详细分析
聚羟基硬脂酸乙基己酯 (Ethylhexyl Hydroxystearate) 科学评估报告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
聚羟基硬脂酸乙基己酯 (Ethylhexyl Hydroxystearate, EHHS),CAS号: 126-11-4,EC号: 204-771-1。
来源与生产
- 合成来源: 通过羟基硬脂酸(Hydroxystearic Acid)与2-乙基己醇(2-Ethylhexanol)的酯化反应制备 (化学反应式: C18H36O3 + C8H18O → C26H52O3 + H2O)
- 原料来源: 羟基硬脂酸通常衍生自蓖麻油水解与氢化,属植物源合成酯
- 物理形态: 无色至淡黄色透明油状液体,粘度:~25-35 mPa·s (25°C)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宣称功效 | 作用机制 | 科学证据强度 |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| 起效浓度范围 |
---|---|---|---|---|
润肤剂 | 填充角质层裂隙,形成疏水膜减少TEWL*,降低皮肤粗糙度 | ★★★★☆ (充分证实) |
体外皮肤模型显示TEWL降低12-18% (J. Cosmet. Sci., 2005) | 1-15% |
铺展促进剂 | 降低配方表面张力(~25-30 mN/m),增强流动性 | ★★★★★ (充分证实) |
流变学研究证实剪切稀化行为,粘度下降40% (Int J Cosmet Sci, 2010) | 0.5-8% |
增溶剂 | 通过分子间作用力分散难溶成分(如紫外线吸收剂) | ★★★☆☆ (实验证实) |
对阿伏苯宗溶解力达15% w/w (Cosmetics, 2017) | 3-20% |
抗氧化增效 | 可能通过稳定自由基敏感成分 | ★★☆☆☆ (理论推测) |
体外研究中维生素E降解率降低22% *注:需更多人体验证 | 未确定 |
抗炎作用 | 羟基可能影响炎症通路 | ★☆☆☆☆ (初步研究) |
角质形成细胞模型显示TNF-α抑制15% *注:仅为细胞实验 | 未确定 |
* TEWL: 经皮水分流失 (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)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化学属性 | 参数/描述 | 技术意义 |
---|---|---|
分子式 | C26H52O3 | 分子量412.7 g/mol,含极性羟基 |
化学结构 | 酯键连接羟基硬脂酸与乙基己醇 | 兼具亲水头(-OH)与疏水尾(C18链) |
HLB值 | ~4.5 | 强亲油性,适合油包水体系 |
极性特征 | 弱极性酯类 | 与非极性油脂(硅油/矿油)相容性好 |
稳定性 | pH耐受:3-10 热稳定:≤180°C |
适用于多数配方体系 |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核心应用领域
- 防晒产品:降低紫外线吸收剂结晶风险,减轻白化现象 (尤其改善氧化锌分散)
- 彩妆:增强颜料分散性,提升唇膏/粉底延展性
- 抗衰老精华:作为视黄醇/肽类载体,降低刺激性
- 敏感肌配方:替代传统酯类降低致粉刺风险
协同增效组合
- 无机防晒剂:与氧化锌协同提升SPF值达18% (Photodermatol Photoimmunol Photomed, 2019)
- 硅弹性体:在粉底中复配降低粘腻感(感官评分↑32%)
- 挥发性硅油:共同优化快速铺展-清爽使用感
- 神经酰胺:促进脂质体渗透(体外透皮率↑25%)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安全评估
- CIR评级:安全浓度≤20% (CIR Final Report, 2017)
- 致敏性:HRIPT测试阴性(n=213)
- 致粉刺性:兔耳测试0级(低风险)
- 眼刺激性:OECD 405测试无刺激
适用人群注意事项
- 推荐使用:
- 油性/痤疮肌肤(替代致痘性油脂)
- 儿童配方(欧盟SCCS认可)
- 医美术后修复产品
- 谨慎使用:
- 酯类过敏史者(罕见)
- 开放性伤口区域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市场角色
- 功能性辅料:90%应用作为溶剂/质地改良剂
- "Clean Beauty"兼容:符合无硅油/天然衍生趋势
- 成本区间:中档($15-25/kg)
消费者沟通挑战
- 认知误区:"聚"字易误解为聚合物(实际为单体酯)
- 营销争议:部分品牌夸大其"天然性" (需明确标注"合成酯")
- 消费者教育重点:强调其降低配方致痘风险的价值
7. 总结与展望
核心价值总结
- 质地大师:无可替代的铺展性与清爽肤感平衡
- 安全基石:经30年应用验证的低刺激性
- 配方多面手:从防晒到彩妆的跨品类适用性
未来研究方向
- 探究羟基定位对液晶结构形成的影响
- 开发手性异构体特异性功能(现有为消旋体)
- 与生物降解性聚合物的复配研究
专家建议
在防晒及彩妆产品中优先采用(5-12%),在宣称功效性产品中需谨慎标注其辅助角色。持续监测酯水解产物在敏感肌中的累积效应 (虽当前无风险报告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