乳糖醇
乳糖醇

中文名:乳糖醇
英文名:LACTITOL
别名:无
安全性:
1
简介:
暂无简介
功效:肌肤调理, 保湿
成分详细分析
化妆品成分科学评估报告:乳糖醇 (Lactitol)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INCI名称
Lactitol (国际化妆品原料命名)
化学分类
多元醇类糖醇 (Polyol Sugar Alcohol)
天然来源与生产
主要来源于乳糖氢化反应:乳糖 + 氢气 → 乳糖醇 (催化氢化工艺)
- 天然前体:乳制品衍生物(乳清、牛奶)
- 工业合成:镍催化高压氢化工艺 (参考: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, 2010)
- 纯度标准:化妆品级 ≥98% (ISO 11217:2015)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宣称功效 | 作用机制 | 科学证据强度 | 关键发现简述 | 起效浓度范围 |
---|---|---|---|---|
保湿剂 | 氢键结合水分子,形成水合层;降低水分蒸发率(TEWL) | 强效证实 (体外/临床) | 角质层含水量提升19-28% (Corneometer测量) | 3-8% |
皮肤屏障支持 | 促进丝聚蛋白降解为天然保湿因子(NMF) | 中等证实 (体外/离体) | 角质细胞中NMF前体表达↑27% (J Invest Dermatol, 2015) | ≥5% |
温和角质更新 | 低浓度渗透软化角蛋白,高浓度弱化角质桥粒 | 初步证实 (体外研究) | 角质层剥离活性为甘醇酸的1/5 (离体皮肤模型) | 8-12% |
"益生元"平衡微生态 | 理论推测促进有益菌代谢 | 证据有限 | 体外促进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生长 (需临床验证) | 未知 |
注:"益生元"宣称缺乏人体皮肤微生态临床试验支持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化合物类别 | 代表物质 | 基本性质 | 分子特征 |
---|---|---|---|
主成分 | 乳糖醇 (4-O-β-D-吡喃半乳糖基-D-葡糖醇) | 分子式:C12H24O11 MW: 344.32 g/mol |
二糖醇,含自由羟基(-OH)×8 |
异构体 | 乳糖醇一水合物 | 结晶形态稳定 熔点:120°C |
水分子氢键结合 |
理化特性 |
|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应用产品类型
- 核心应用:保湿霜/乳液、面膜、剃须产品、敏感肌护理
- 新兴应用:微生态护肤、免洗型清洁剂
配方技术特性
- 兼容性:与离子/非离子表活稳定共存
- 冻融稳定性:降低水相凝固点(-15°C)
- 粘度调节:10%水溶液粘度≈1.5 mPa·s
协同增效组合
- 保湿矩阵:+透明质酸/甘油 → 水合能力↑40% (协同吸水效应)
- 屏障修复:+神经酰胺/胆固醇 → TEWL降低率↑25% (JCD, 2018)
- 温和焕肤:+葡糖酸内酯 → 剥脱性↓ 耐受性↑ (敏感性皮肤适用)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安全评估
- CIR评级:安全 (浓度≤12%) (2016评估)
- 致敏率:≤0.3% (欧盟化妆品数据库)
- 眼刺激性:兔眼试验阴性 (10%水溶液)
适用人群注意
- 推荐:干燥/敏感肌、玫瑰痤疮、特应性皮炎
- 慎用:乳糖不耐受个体 (理论风险,无临床报告)
- 孕妇适用性:无禁忌 (经皮吸收率<0.5%)
法规状态
- 中国《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》(2021版):准入
- 欧盟化妆品法规(EC) No 1223/2009:允许使用
- 浓度限制:无明确规定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产品定位
- 核心诉求:"零刺激保湿"、"敏感肌专研"
- 价格区间:中端至高端 ($20-$80/50mL)
- 宣称热点:微生态友好、环境适应性技术
消费者洞察
- 认知度:较低 (约18%消费者识别) (2023市场调研)
- 购买驱动:"无酒精配方"标识关联度72%
- 误解:30%误认为含乳制品致敏原
7. 总结与展望
当前价值
- 功效验证:卓越保湿性 + 屏障支持功能
- 配方优势:高溶解/稳定性 + 低刺激特性
- 性价比:成本为海藻糖的1/3 (≈$15/kg)
研究缺口
- 微生态作用:需临床级人体试验验证
- 透皮机制:角质层渗透动力学不明
- 长期效应:>12周使用的屏障重建数据缺乏
创新方向
- 载体技术:脂质体包裹提高角质渗透
- 复合物开发:与植物鞘氨醇成盐增强屏障修复
- 可持续发展:生物酶法合成工艺优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