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EG-20 甘油硬脂酸酯
PEG-20 甘油硬脂酸酯

中文名:PEG-20 甘油硬脂酸酯
英文名:PEG-20 GLYCERYL STEARATE
别名:无
安全性:
3
简介:
暂无简介
功效:乳化剂
成分详细分析
PEG-20 甘油硬脂酸酯专业成分分析报告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INCI名称与结构
PEG-20 甘油硬脂酸酯(INCI: PEG-20 Glyceryl Stearate)是由甘油硬脂酸酯与环氧乙烷(EO)通过乙氧基化反应合成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(来源:化妆品原料标准字典,2022)。
原料来源与生产
- 主要来源:植物源性(棕榈/椰子油)或合成甘油硬脂酸酯
- 关键工艺:在碱性催化剂作用下,甘油硬脂酸酯与20摩尔环氧乙烷发生加成反应
- 典型纯度:≥95% 主成分,含游离PEG及甘油酯副产物(参考:JECFA食品添加剂规范)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宣称功效 | 作用机制 | 科学证据强度 | 关键发现简述 | 起效浓度范围 |
---|---|---|---|---|
乳化稳定 | 降低油水界面张力,形成液晶相结构 | ★★★★☆ (多篇文献证实) | 在5-10%浓度可形成稳定O/W乳液(依据:Colloids Surf. B 2018) | 3-15% |
肤感改良 | 调节结晶行为影响膏体铺展性 | ★★★☆☆ | 与Cetearyl Alcohol协同提升丝滑感(参考:Int J Cosmet Sci 2016) | 1-8% |
"保湿修复" | 理论推测:可能促进角质层脂质排列 | ★☆☆☆☆ | 体外实验显示对模型脂质体有结构影响 | 未确定 |
详细作用机制与证据:
在乳化系统中,PEG-20甘油硬脂酸酯的亲水-亲油平衡值(HLB≈14)使其分子定向排列于油水界面:
- 硬脂酸链嵌入油相,PEO链延伸至水相
- 乙氧基化程度(EO=20)决定其形成层状液晶的能力
- 与离子型乳化剂相比,对皮肤屏障破坏性更低(依据:Dermatitis 2019)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化合物类别 | 代表物质 | 基本性质 | 结构特征 |
---|---|---|---|
主成分 | PEG-20单硬脂酸甘油酯 | 白色蜡状固体,熔点45-55℃ | C17H35COO-CH2CH(OH)CH2-(OCH2CH2)20OH |
副产物 | 游离PEG-20 | 水溶性液体 | HO-(CH2CH2O)20-H |
杂质 | 二硬脂酸甘油酯 | 脂溶性结晶 | C17H35COO-CH2CH(OCOC17H35)CH2OH |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典型应用领域
- O/W乳液体系:与Ceteareth-20组成经典乳化对
- 清洁产品:降低SLS刺激性(1:3复配)
- 防晒霜:稳定无机防晒粒子(参考:Photodermatol Photoimmunol 2020)
增效组合
协同成分 | 作用原理 | 最佳比例 |
---|---|---|
鲸蜡硬脂醇 | 共结晶改善膏体稠度 | 1:1-1:2 |
透明质酸钠 | PEO链引导定向排列 | 3:1 |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风险评估
- CIR评级:安全(1%以下)→ 限制使用(>5%)(依据:CIR 2017最终报告)
- 皮肤渗透:分子量>1000 Da,完整屏障几乎不渗透
- 敏感肌注意:游离PEG可能引发灼热感(个案报告)
适用禁忌
- 避免配伍:阳离子聚合物(可能沉淀)
- 慎用情况:受损皮肤、婴幼儿产品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作为"温和乳化剂"被推广,但存在认知偏差:
- "天然来源"宣称:实际乙氧基化为合成反应
- 75%消费者误认为PEG-20与普通PEG安全性相同(来源:2021消费者调研)
7. 总结与展望
PEG-20甘油硬脂酸酯是经典型多功能乳化剂,其:
- 优势:配方宽容度高,性价比突出
- 局限:对温度敏感(可能析出晶体)
- 未来方向:与生物降解性更好的乳化剂复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