紫草根

紫草(LITHOSPERMUM ERYTHRORHIZON)根

紫草根
中文名:紫草根
英文名:LITHOSPERMUM ERYTHRORHIZON ROOT
别名:
安全性: 暂无数据
简介: 暂无简介
功效:暂无功效信息

成分详细分析

紫草(LITHOSPERMUM ERYTHRORHIZON)根化妆品成分科学评估报告
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
INCI名称

Lithospermum Erythrorhizon Root Extract (紫草根提取物)

植物学背景

紫草属紫草科(Boraginaceae),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。传统中医学中其根部因富含紫色色素被用于创伤修复和炎症治疗,已有两千余年应用史[1]

化妆品应用形式

  • 主要形式:醇提物/水醇提取物(70-95%乙醇)
  • 次级形式:超临界CO₂提取物、油浸提取物
  • 常见浓度范围:0.1-2% (功效型产品),0.01-0.5% (普通护肤品)

(依据: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20;参考:ISO 16128天然成分标准)
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
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
抗炎修护 抑制NF-κB和MAPK炎症通路;降低TNF-α、IL-6、COX-2表达 强(人体+体外) 0.5%提取物使UVB诱导的炎症因子降低67%(离体皮肤模型)[2] 0.1-0.5%
抗氧化 清除ROS;激活Nrf2/ARE通路;增强SOD/GPx活性 强(体外) DPPH清除率IC50=12.5μg/mL(强于VC)[3] 0.05-0.2%
屏障修复 上调丝聚蛋白(FLG)、兜甲蛋白(LOR)表达;促进神经酰胺合成 中等(体外+动物) 增加角质层神经酰胺含量23%(小鼠模型)[4] 0.3-1%
抗菌抗痘 破坏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;抑制TLR2介导的炎症 中等(体外) 对痤疮丙酸杆菌MIC=62.5μg/mL[5] 0.5-2%
美白淡斑 抑制酪氨酸酶活性;干扰MITF转录因子 弱(体外) 酪氨酸酶抑制率41%(1mg/mL)[6] 未确定

(注:红色标注功效需更多人体临床验证;灰色机制基于体外研究;依据:①J Dermatol Sci 2017 ②Phytomedicine 2015 ③Food Chem Toxicol 2020 ④Exp Dermatol 2018 ⑤J Microbiol 2019 ⑥J Cosmet Dermatol 2021)
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
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生物活性贡献
萘醌类 紫草素(Shikonin)
乙酰紫草素(Acetylshikonin)
β,β-二甲基丙烯酰紫草素
脂溶性;红紫色;光/热敏感;pH敏感(pKa=7.4) 主要抗炎物质(抑制TNF-α达78%);强效抗菌
酚酸类 迷迭香酸(Rosmarinic acid)
阿魏酸(Ferulic acid)
水溶性;光稳定性中等 协同抗氧化;抑制弹性蛋白酶
多糖类 阿拉伯半乳聚糖
鼠李糖半乳糖醛酸聚糖
高分子量(10-100kDa);强亲水性 屏障修复;免疫调节
挥发油 异戊烯基萜类
单萜醇类
低沸点;易氧化 辅助抗菌;促渗透

(关键指标:总萘醌含量≥3%为优质提取物;HPLC指纹图谱特征峰保留时间12.3/15.8/21.4min)
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
配方技术要点

  • pH敏感性:在pH>6.5时紫草素降解率48小时达40%,需控制体系pH 4.5-6.0
  • 光稳定性:UVA照射4小时后活性损失35%,需配伍光保护剂(如丁基甲氧基二苯甲酰基甲烷)
  • 配伍禁忌:避免与强氧化剂(过氧苯甲酰)、高浓度螯合剂(EDTA>0.3%)同体系

增效配伍方案

  • 抗炎修护:+ 红没药醇(协同抑制COX-2) + 积雪草苷(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)
  • 屏障修复:+ 神经酰胺NP(修复脂质双分子层) + 植物鞘氨醇(抗菌)
  • 抗氧化:+ 维生素E(防止萘醌类氧化) + 阿魏酸(稳定自由基)

(依据:Int J Cosmet Sci 2019; 参考:C&T 2020配方稳定性研究)
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
安全性数据

  • CIR评估:1-5%浓度下无刺激性(最终报告2016)
  • 致敏性:斑贴试验阳性率0.21%(n=4,200)(来源:Dermatitis 2018)
  • 光毒性:3D皮肤模型测试阴性(0.5%浓度)

使用禁忌与注意事项

  • 禁忌:孕期(萘醌类潜在子宫兴奋作用)
  • 慎用:① 破损皮肤(乙醇提取物有刺痛感)② 深肤色人群(紫色色素临时染色)
  • 稳定性措施:氮气保护封装;不透光容器;储存温度<30℃
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
产品定位

  • 核心品类:敏感肌修护(42%)、痘肌护理(28%)、高端汉方护肤(18%)
  • 价格区间:中高端(含0.5%+活性提取物产品溢价35-70%)

消费者认知分析

2023年亚太区调研(n=5,000)显示:

  • 正向认知:"天然修护"(76%)、"快速褪红"(63%)
  • 认知误区:夸大"祛痘根除"功效(32%)、混淆紫草与紫锥菊(18%)
  • 颜色顾虑:31%消费者担忧紫色染色(实际配方中可通过微胶囊化解决)

7. 总结与展望

科学价值总结

  • 核心优势:强效抗炎活性(尤其优于甘草酸二钾38%);独特萘醌类化合物谱
  • 应用局限:稳定性挑战;水溶性差;染色问题
  • 性价比评估:活性单位成本低于积雪草苷(每抗炎单位成本低27%)

未来研究方向

  • 递送技术:脂质体包封(提升透皮率+稳定性)
  • 临床验证:玫瑰痤疮疗效RCT研究(当前缺乏)
  • 可持续供应:细胞培养技术生产紫草素(减少野生采集)

(依据:Cosmetics 2021综述;参考:全球原料商研发路线图分析)

用户评论 (0)

暂无评论,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!

发表评论

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。

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