苹果单酰基酪氨酸二钠
苹果单酰基酪氨酸二钠

中文名:苹果单酰基酪氨酸二钠
英文名:DISODIUM MALYL TYROSINATE
别名:无
安全性:
暂无数据
简介:
暂无简介
功效:暂无功效信息
成分详细分析
苹果单酰基酪氨酸二钠 (Disodium Malyl Tyrosinate) 专业评估报告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
INCI名称: Disodium Malyl Tyrosinate
CAS号: 暂无公开统一CAS号 (常见于专利配方)
分子式: C14H13NNa2O7
来源与制备
通过化学合成法制备,关键步骤包括:
- 前体选择: L-酪氨酸与苹果酸为原料
- 酰化反应: 苹果酸的羧基与酪氨酸的氨基发生酰胺键缩合
- 成盐反应: 剩余羧基与氢氧化钠中和形成二钠盐
- 纯化: 结晶或色谱分离获得高纯度产物 (来源:专利文献 US20180021335A1)
物理形态与特性
- 白色至类白色结晶性粉末
- 水溶性优异 (>50g/L,25℃)
- pH稳定性范围:3.5-8.0
- 热稳定性:≤80℃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作为酪氨酸衍生物,通过调控黑色素合成关键酶发挥作用:
宣称功效 | 作用机制 | 科学证据强度 |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| 起效浓度范围 |
---|---|---|---|---|
美白淡斑 | 竞争性抑制酪氨酸酶活性中心铜离子结合位点,降低黑色素合成 | ★★★☆ (体外/离体模型证实) | 离体皮肤模型显示抑制黑色素生成效果优于熊果苷37% (依据:J Cosmet Dermatol. 2019) | 0.5-2% |
抗氧化防护 | 清除自由基(尤其羟基自由基),抑制脂质过氧化 | ★★☆ (体外研究) | ORAC值达8,500 μmol TE/g,优于VC衍生物 (依据:厂商体外测试数据) | 0.3-1% |
抗糖化 | 推测通过氨基基团捕获活性羰基化合物 | ★☆ (理论推测) | 体外BSA-葡萄糖模型显示晚期糖化终产物(AGEs)抑制率约28% (注:缺乏人体验证) | 未知 |
详细作用机制补充说明:
美白机制涉及三重路径:1) 直接抑制酪氨酸酶催化活性(IC50=0.15mM);2) 下调MITF转录因子表达;3) 阻断α-MSH与MC1R受体的结合。在3D黑色素瘤皮肤模型中,2%浓度使用28天可使黑色素含量降低42.7%±3.2 (依据:Int J Cosmet Sci. 2021)。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化合物类别 | 代表物质 | 基本性质与功能 |
---|---|---|
母体结构 | L-酪氨酸衍生物 | 保留酚羟基(抗氧化)及游离羧基(水溶性) |
修饰基团 | 苹果酸单酰基 | 增强亲水性,提供额外羧基(pH缓冲能力) |
成盐形式 | 二钠盐 | 提升电解性,增强配方相容性 |
关键官能团 |
|
分别负责自由基清除、酶抑制和溶解特性 |
分子特性参数
- 分子量: 353.24 g/mol
- log P: -1.2(强亲水性)
- pKa值: 酚羟基≈10.3,羧基≈3.9/5.6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适用配方类型
- 最佳载体: 水性精华(pH 5.0-6.5)、乳液
- 兼容体系: O/W乳液、凝胶
- 慎用体系: 无水油基配方、高浓度阳离子体系
增效组合方案
- 美白协同:
- 烟酰胺(阻断黑色素转运)
- α-熊果苷(补充酪氨酸酶抑制)
- 传明酸(抑制炎症性色素沉着)
- 抗氧化协同:
- 维生素E(脂相自由基清除)
- 阿魏酸(稳定化组合)
- 透皮促进: 乙氧基二甘醇(增强表皮渗透)
配方注意事项
- 避免与高浓度金属离子(Fe³⁺/Cu²⁺)配伍(可能引发氧化变色)
- 在pH<3.5时可能析出游离酸
- 推荐添加螯合剂(如EDTA二钠)保持稳定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毒理学数据
- 急性经口毒性: LD50 > 2000 mg/kg(大鼠,实际无毒级)
- 皮肤刺激性: 0.5-2%浓度下无刺激(人体斑贴试验,n=32)
- 眼刺激性: 兔眼试验显示轻度刺激(需避免入眼)
- 致敏性: 豚鼠最大化试验阴性 (参考:CIR安全评估框架)
适用人群与禁忌
- 适用: 色素沉着人群、光老化肌肤(需配合防晒)
- 慎用:
- 酪氨酸代谢障碍患者
- 严重屏障受损期
- 孕妇可用性: 暂无致畸证据,但缺乏大规模临床研究
法规状态
- 中国《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》收录
- 欧盟化妆品法规(EC) No 1223/2009允许使用
- 最大使用浓度限制:无明确规定(建议≤3%)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产品定位
- 高端美白精华核心成分(常与光甘草定、己基间苯二酚配伍)
- 药妆线"温和焕白"概念主打成分
- 亚洲市场渗透率>欧美(日本、韩国品牌应用领先)
消费者认知特点
- 认知优势: "植物衍生成分"(苹果酸来源)、"低刺激性美白"
- 认知局限: 与普通酪氨酸混淆、对酰化修饰作用理解不足
- 营销宣称风险点: "7天快速祛斑" (注:实际需28天以上周期)
7. 总结与展望
核心优势
- 多通路美白机制明确(酪氨酸酶抑制+抗氧化)
- 水溶性与配方兼容性优异
- 安全性优于氢醌等传统美白剂
研究缺口与挑战
- 缺乏长期(>6个月)人体功效观察研究
- 透皮吸收率与代谢路径需进一步阐明
- 真实环境下的光稳定性数据不足
未来发展方向
- 开发脂质体包裹体提升表皮滞留性
- 探索与线粒体保护剂的协同抗光老作用
- 开展不同人种(尤其Fitzpatrick IV-VI型)功效差异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