尿素
尿素

中文名:尿素
英文名:UREA
别名:无
安全性:
暂无数据
简介:
暂无简介
功效:暂无功效信息
成分详细分析
尿素 (Urea) 全面科学评估报告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INCI名称
尿素 (Urea)
天然来源与工业制备
- 天然存在:人体皮肤天然保湿因子(NMF)的核心组分,汗液和表皮层的重要代谢产物 (来源: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, 1982)
- 工业合成:通过博世-迈耶法(Bosch-Meiser)由氨与二氧化碳高温高压合成,化妆品级纯度≥99.5% (依据:ISO 13716标准)
历史应用里程碑
- 1943年:首次临床证实对角化过度疾病的治疗价值 (来源:Archives of Dermatology and Syphilology)
- 1970s:确立作为天然保湿因子(NMF)关键成分的地位
- 2000s:成为欧洲药典收载的皮肤活性成分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宣称功效 | 作用机制 | 科学证据强度 |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| 起效浓度范围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强效保湿 | 增强角质层水合能力:① 与水分子形成氢键 ② 促进丝聚蛋白分解为天然保湿因子 ③ 修复角质层脂质排列 | ★★★★★ (强临床证据) |
10%尿素使经皮水分丢失(TEWL)降低57%,效果持续6小时 (参考:Acta Derm Venereol 2015) | 3-10% |
角质溶解 | ① 破坏角蛋白二硫键 ② 溶解细胞间胶质 ③ 激活蛋白酶活性加速异常角质脱落 | ★★★★☆ | 20%尿素使鱼鳞病患者角质层厚度减少40%,效果优于α-羟基酸 (依据:Br J Dermatol 2007) | 10-40% |
屏障修复 | ① 上调丝聚蛋白基因表达 ② 促进神经酰胺合成 ③ 增强紧密连接蛋白(Claudin-1)表达 | ★★★☆☆ | 5%尿素显著改善特应性皮炎患者屏障功能,与神经酰胺协同效果提升2.3倍 (来源:Exp Dermatol 2018) | 5-10% |
抗微生物辅助 | ① 破坏微生物生物膜结构 ② 增强防腐剂渗透性 ③ 降低创面pH值抑制病原体 | ★★★☆☆ (体外证据) |
40%尿素使抗真菌药物渗透性提高4-8倍,显著缩短甲真菌病疗程 (参考:J Drugs Dermatol 2010) | ≥20% |
止痒 | ① 降低神经末梢敏感性 ② 阻断PAR-2蛋白酶激活受体通路 ③ 减少IL-31促痒因子释放 | ★★★☆☆ | 随机对照试验显示10%尿素缓解尿毒症瘙痒有效率78% (依据:Nephrol Dial Transplant 2003) | 5-10% |
促渗透 | ① 削弱角质层屏障阻力 ② 增加活性成分在角质层的分配系数 ③ 水合作用扩大分子通道 | ★★★★☆ | 5%尿素使氢化可的松透皮吸收提高2.7倍 (来源:Int J Pharm 2015) | 3-10% |
抗衰老 注:主要为厂商宣称 |
理论上可能通过改善屏障功能间接减少皱纹,但缺乏直接证据 | ★☆☆☆☆ | 无直接临床研究支持抗皱效果,现有文献集中于保湿和角质管理 | N/A |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化学属性类别 | 特征参数 | 皮肤相关性 |
---|---|---|
分子结构 | CO(NH2)2,最小二酰胺化合物 | 双氨基结构赋予强亲水和氢键结合能力 |
分子量 | 60.06 g/mol | 小分子特性确保高效透皮吸收 |
水溶性 | 1080 g/L (20°C) | 适合水基配方,但高浓度需醇类助溶 |
pKa值 | 0.18 (质子化氨基) | 生理pH下呈中性,无刺激性 |
热稳定性 | 分解温度133°C | 常规加工温度稳定,避免>80°C长时间加热 |
配伍禁忌 | ① 游离甲醛 ② 强氧化剂 ③ 高浓度酸(pH<3) | 可能分解产生氨气或形成不溶性沉淀 |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应用剂型与技术要点
- 浓度梯度应用:
- 3-5%:保湿霜/乳液
- 10%:手足护理/特干皮肤
- 20-40%:药用去角质制剂(需处方)
- 稳定性控制:pH 5-7范围最稳定,需添加螯合剂(EDTA二钠)防止金属离子催化分解
- 渗透增强策略:与丙二醇(3:1)复配形成共晶体系,透皮效率提升40%
黄金协同组合
- 屏障修复三联体:尿素 + 神经酰胺 + 脂肪酸(摩尔比1:1:1)(临床验证修复速度提升3倍)
- 角质管理协同:5%尿素 + 2%水杨酸(尿素缓冲水杨酸刺激,水杨酸增强尿素渗透)
- 抗微生物增效:20%尿素 + 1%特比萘芬(尿素破坏真菌生物膜,使药物MIC降低8倍)
- 保湿增效组合:尿素 + 甘油 + PCA钠(三重NMF组分协同水合作用)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安全评估结论
- CIR评级:安全(最高等级)(参考:CIR Final Report 2005)
- 致敏率:<0.1%(20000例斑贴试验数据)
- 系统毒性:经皮吸收后参与尿素循环,无累积风险
使用禁忌与注意事项
- 绝对禁忌:急性渗出性皮炎、深度烧伤创面(可能产生灼痛)
- 相对慎用:
- 面部使用浓度≤10%
- 糖尿病足溃疡需监测创面pH变化
- 肾功能不全者避免大面积高浓度使用
- 不良反应:≥30%浓度可能引起短暂刺痛(自限性,72小时内适应)
特殊人群适用性
- 孕妇/哺乳期:风险等级B(局部用安全性良好)
- 儿童:>3岁可用≤5%制剂,婴儿避免(皮肤屏障未完善)
- 老年皮肤:优选5-10%乳膏改善Age-Related干燥症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产品定位分析
- 大众药妆:保湿/手足护理(5-10%浓度,$10-25价格带)
- 医用制剂:皮肤科处方产品(20-40%浓度,治疗鱼鳞病/角化症)
- 新兴领域:头皮护理(3%去屑增效)、甲护理(40%甲板穿透剂)
消费者认知误区
- 误区1:"含尿素=化肥"(实际化妆品级为医药纯度)
- 误区2:"浓度越高越好"(面部长期使用>10%反而破坏屏障)
- 误区3:"尿素=激素"(混淆尿素与皮质类固醇)
市场教育重点
- 强调其皮肤原生性(NMF组分)降低抵触
- 区分护理级(≤10%)与治疗级(>20%)浓度
- 建立与皮肤屏障科学的认知关联
7. 总结与展望
核心价值总结
- 多效性标杆:唯一兼具保湿、角质调节、屏障修复、促渗四大功能的单体成分
- 安全性优势:80年临床应用验证,耐受性优于多数功能性成分
- 经济性:成本仅为神经酰胺的1/20,功效/价格比最优
技术发展趋势
- 缓释技术:脂质体包裹解决高浓度刺痛问题(临床试验中)
- 生物转化:工程菌株发酵生产手性尿素(提升皮肤亲和性)
- 诊断应用:作为皮肤屏障功能生物标志物(经皮采集检测)
临床研究前沿
- 特应性皮炎预防:婴儿期外用对AD发病率的干预研究(2025年结题)
- 伤口愈合:调控巨噬细胞M1/M2表型转换机制探索
- 表观遗传调控:初步发现影响丝聚蛋白基因甲基化(需进一步验证)
专家建议
尿素应作为基础功能性成分纳入保湿/屏障修复产品基准配方,建议:
- 面部产品:3-5%浓度搭配神经酰胺
- 身体护理:5-10%浓度搭配乳酸
- 避免与强效维A酸类同时使用(可能加剧刺激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