荔枝籽提取物

荔枝(LITCHI CHINENSIS)籽提取物

荔枝籽提取物
中文名:荔枝籽提取物
英文名:LITCHI CHINENSIS SEED EXTRACT
别名:
安全性: 暂无数据
简介: 暂无简介
功效:暂无功效信息

成分详细分析

化妆品成分专业报告:荔枝(LITCHI CHINENSIS)籽提取物
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
INCI名称

LITCHI CHINENSIS SEED EXTRACT

植物来源与部位

来源于无患子科荔枝属植物荔枝(Litchi chinensis Sonn.)的成熟种子。通常采用干燥种子经粉碎后,通过溶剂(如水、乙醇或丙二醇)提取制备。

传统应用背景

在传统中医中,荔枝核被用于:

  • 理气止痛(《本草纲目》)
  • 治疗胃痛、睾丸肿痛等症
  • 民间用于皮肤炎症管理
(注:传统应用未经现代临床验证,需科学评估)
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
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
抗氧化保护 清除ROS,激活Nrf2/ARE通路,增强SOD/GPx活性 ★★★☆ (体外&离体强证据) 含鞣花酸(15.8mg/g)和原花青素B2(6.3mg/g),清除DPPH自由基(IC50=32μg/mL)(J Agric Food Chem, 2013) 0.5-2%
抗糖化 抑制AGEs形成,阻断CML-胶原交联 ★★☆ (体外证据) 抑制BSA-果糖糖化模型AGEs生成(抑制率78.2% @1mg/mL)(Food Funct, 2015) 1-3%
抗炎舒缓 抑制NF-κB通路,降低TNF-α/IL-6/COX-2表达 ★★☆ (体外证据) 抑制LPS诱导巨噬细胞NO产生(IC50=47.6μg/mL)(Int Immunopharmacol, 2016) 0.5-2%
酪氨酸酶抑制 螯合铜离子,竞争性抑制酪氨酸酶活性位点 ★★☆ (体外证据) 抑制蘑菇酪氨酸酶活性(IC50=0.38mg/mL),强于熊果苷(IC50=0.52mg/mL)(J Cosmet Dermatol, 2020) 2-5%
促进胶原合成* 可能通过激活TGF-β/Smad通路 ★☆ (初步研究) 成纤维细胞培养显示Ⅰ型胶原mRNA表达提升1.7倍(1%处理)(厂商数据未发表) 未知

*注:胶原合成促进作用主要基于厂商提供的未发表细胞实验,缺乏人体临床验证
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
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含量特征 皮肤生物学功能
酚酸类 鞣花酸、没食子酸 占总多酚50-60%,鞣花酸含量可达1.5-2.5% 抗氧化主力,金属离子螯合,抗光老化
黄酮类 原花青素B2/B4、表儿茶素 原花青素占30-40% 清除自由基,抑制MMP-1,强化毛细血管
皂苷类 荔枝核皂苷A-C 含量约3-8% 抗炎、调节免疫反应,表面活性作用
多糖类 阿拉伯半乳聚糖 水提物中含量15-25% 成膜保湿,调节皮肤微生态

(化学分析参考:HPLC-MS研究显示含57种酚类物质,其中15种为首次在荔枝核中发现,J Sep Sci 2018)
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
适用配方类型

  • 精华/乳液: 水基或轻质油基体系(0.5-3%)
  • 防晒产品: 增强光保护(协同氧化锌)
  • 抗衰面霜: 与视黄醇/胜肽复配
  • 特殊限制: pH>5时稳定性最佳,避免与高浓度螯合剂(如EDTA>0.3%)配伍

增效协同组合

  • 抗氧化网络: + 维生素C(提升谷胱甘肽再生能力)
  • 抗糖化: + 肌肽(双通路抑制AGEs形成)
  • 美白: + 光甘草定(协同抑制酪氨酸酶活性)
  • 抗炎: + 红没药醇(抑制COX-2与PGE2协同效应)
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
安全评估

  • CIR评级: 尚未完成全面评估
  • 致敏性: 临床斑贴试验(N=52)显示0.5-2%浓度无刺激(Dermatest®报告)
  • 光毒性: 3T3 NRU光毒性试验阴性(OECD 432)
  • 孕妇慎用: 缺乏生殖毒性数据,建议避免高浓度(>3%)

适用人群警示

  • 推荐: 糖化肌肤、初老肌肤、氧化应激皮肤
  • 慎用: 皂苷过敏者(可能引发接触性荨麻疹)
  • 禁忌: 破损皮肤(鞣质可能延迟伤口愈合)
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
市场定位

  • 高端抗糖化产品: 作为"植物抗糖"关键成分(如搭配余甘子提取物)
  • 亚洲特色成分: 主打"汉方智慧"概念(关联《本草纲目》记载)
  • 可持续宣称: 利用食品加工副产物(荔枝核废弃再利用)

消费者认知误区

  • 误以为"荔枝提取物=果肉成分" → 实际为种子提取
  • 过度期待"快速美白" → 酪氨酸酶抑制需持续使用8周+
  • 混淆"抗糖化=抗血糖" → 需教育皮肤糖化(美拉德反应)机制

7. 总结与展望

科学价值总结

  • 核心优势: 多酚-皂苷复合体系提供广谱抗氧化/抗糖化活性
  • 证据短板: 缺乏随机对照人体试验(RCT),作用机制研究深度不足
  • 性价比: 原料成本适中($80-120/kg),显著低于类似功效的葡萄籽提取物

未来研究方向

  • 开展12周人体抗糖化功效试验(检测皮肤CML/戊糖素水平)
  • 探索纳米载体包封提升原花青素透皮率(当前<5%)
  • 评估微生物发酵改性对活性成分生物利用度的影响

应用前景

随着"糖化衰老"机制认知普及,荔枝籽提取物在抗糖化专项产品中具有独特定位,未来可向口服美容+外用品协同方向拓展。需加强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的证据链建设。

用户评论 (0)

暂无评论,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!

发表评论

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。

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